[作者简介]
Peter Walker,麦肯锡纽约分公司资深董事,麦肯锡全球保险业务领导人;
Tab Bowers,麦肯锡东京分公司资深董事,麦肯锡亚太地区金融业务领导人;Stephan Binder,博士,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董事,麦肯锡大中华区保险业务领导人;
胡忠兵,博士,麦肯锡北京和纽约分公司副董事,麦肯锡大中华区和北美地区保险业务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安琳,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副董事,麦肯锡大中华区保险业务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摘要]中国的持续发展面临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发展人寿保险行业来应对这些挑战。当前,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寿保险的利益,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促进中国人寿保险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可考虑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来推动寿险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潜力:首 先是加强教育,让百姓认识到人寿保险的作用和益处;其次是鼓励保险机构为广大农民及落后地区服务;第三是加强监管机构的力量;第四是为寿险行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最后是为保险机构和参保企业或个人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
中国的持续发展面临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中国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并确保经济增长惠及中小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尽可能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保障,以减轻或消除民众对于疾病、意外、失业或主要劳动力亡故等风险事件的顾虑,并积极通过各种社会手 段和经济措施让民众老有所养。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些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政府必须寻求其他的资金渠道及保障方式来应对上述挑战。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发展人寿保险行业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人寿保险通过资源整合不仅能把个人手中的流动性储蓄变成可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投 资,而且还可以为民众退休后的生活提供长期资金积累,并帮助人们解除对于重大疾病和意外等不测事件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仅如此,人寿保险通过对社会保障的补充和加强,还可以帮助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寿保险的益处,并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 国人寿保险行业的发展。
但是中国寿险行业目前的发展并没有实现其全部的潜力,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部分民众并不太了解人寿保险。而且,由于国内一些保险机构经营不规范、缺乏诚信,所以很多人对购买保险都显得异常谨慎。其次,传统的保险公司对落后地区的市场覆盖不足,而且一些新进入的企业,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 很自然地也把注意力放到了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这使得中国广大落后地区无法享受到寿险这一强大的金融工具所带来的种种益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问题都是很自然的,因为中国的寿险行业还很年轻,难免存在认识上和技能上的不足。由于寿险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策环境和监管手段的影响,因此中国政府需要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尽快推动寿险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潜力:首先是教育市场,尤其是让百姓认识到人 寿保险的作用和益处;其次是鼓励保险机构为广大的农村及落后地区提供服务;第三是加强监管机构的力量,以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鼓励良好的市场行为并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第四是为寿险行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并进一步放宽对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限制;最后是为保险机构和参保企业、个人提供优惠 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并确保人寿保险的诸多益处能够得以充分的实现。
一、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中国至关重要
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筹措足够的资金以确保完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严重不足,而且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资金短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紧要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腾飞有目共睹,但要保持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难度不可小觑。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政府需要修建1.
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要提供能够满足基础建设需求的长期资金,对于政府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在道路建设中,大约有60% -70%的资金来自于政府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政府出资的份额将逐渐减少。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中国政府的投入与道路建设所需资金之间的缺口约为每年 120亿美元。
(二)社会保障的挑战
政府的义务不仅限于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正如我们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之路所看到的,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会出现巨大的需求之外,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也会迅速扩大,并由此带来对社会稳定的挑战。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都被迫通过税收调 节和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来解决因经济起飞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远景规划,但也面临着一些欠缺。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仅能覆盖部分人群,而且发放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数额也十分微薄,2003年城镇退休人员每月实际拿到的养老金平均还不到700元。
此外,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在城乡也有很大的差距(如图1所示)。包括养老金、三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内的整套社会保障体系, 只覆盖了部分城镇地区,而且城镇地区实际参与法定养老金计划的人数比例仅为44%左右。在农村地区,社保体系只包含了基本养老和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养 老在2004年仅有10%的覆盖率,而且与城镇养老保障不同的是,农村基本养老没有任何财政补贴,基本上全靠农民的个人账户。发放标准在各地大相径庭,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农民纷纷退保、基本养老难以为继的现象。农村合作医疗截止到2004年11月已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10个县(市)展开试 点,参合农民达6900万人,覆盖率约13%,其成功及推广对于建立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目前,全国农村家庭的医疗负担十分沉重,90%的医 疗费用都要由农民自己承担。在农村地区,孕妇、新生儿和幼童的死亡率是城镇地区的2.5倍。
中国的城乡差异十分巨大,上述事实只是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佐证。在中国,巨大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区(如图2所示)。而在多数情况下,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及地区虽然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却并未充分惠及拥有庞大人口的其他广大农村地区。
最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在社会稳定方面给政府提出了双重挑战。首先,城镇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需要得到社会救助。2004年, 城镇领取低保补助的人口已达2205万人。其次,在城市化进程中,为涌入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保障也是一大挑战,这包括1亿农民工、4000万失 地农民和1.4亿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NextPage]
(三)老龄化之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政府在未来用于应对以上开支的储备是不足的,目前仅养老金的资金缺口就约为7400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人口状况的变化,形势还将继续恶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也快于其它国家。从1982年至2004年,中国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从4.5%增加到了7.4%。当然,15岁到64岁的人口比例也在增长,但速度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受这一政策的影响,在未来的27年中,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从7%上升到14%,而在美国,这一进程需要69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另外,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在变长,从1982年的67岁增长到2003年的72岁,而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则将会达到79岁。因此,老龄人口的 增加意味着养老金负担的加重,据劳动保障部估计,资金缺口将每年至少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如果资金短缺问题无法解决,那么30年后,这个缺口将会扩大到6.2万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焦虑情绪也在增加。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居民越来越关心重大疾病、意外事件、退休、失业、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这引发了两大后果:首先,在重重顾虑的压力下,人员的流动受到阻碍,因为人们不愿意进行变动(如更换工作、搬家等),而这阻 碍了他们寻求更好的经济机遇,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对社会安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其次,出于对未来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考虑,人们把大量资金存入银行,导致了家庭储蓄率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消费乏力。整体而言,亚洲国家的居民都喜欢把钱存进银行,但中国人可谓是其中之最。据估计,中国 的国民储蓄率为46%、个人储蓄率为20%,远远高于其它亚洲国家(例如,日本分别为26%和6%)和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分别为14%和-0.6%)。结果是,目前中国的绝大部分私人资本都由银行所掌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能把部分私人资本引向公共投资,或者由人们自由支配用于满足其它方面的消 费需求,那么资金的使用就会更加有效,而且还会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在中国,国内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50%下降到了2003年的 41%。但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个比例要高得多:例如在2003年,美国为71%、英国为67%;在台湾地区,该比例已由1990年的59%上升到了 2003年的61%。目前,中国的很多消费晶、以及零售和移动电信等行业已开始出现生产过剩的迹象,因此,提高城乡消费者信心、刺激国内消费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也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人寿保险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要解决上述问题,人寿保险行业有着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支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强化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以及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目前,由于中国政府的努力,人寿保险业正在逐步发展。不过,要想充分发挥这一行业的作用,还需要解决大众对寿险行业缺乏认识以及寿险业发展存在地域不平衡这两大主要 难题。
(一)寿险的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他产业不同,人寿保险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是有利于强化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并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二是作为对社会保障的补充和加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寿险业强化整个金融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大的寿险业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将百姓手中存款或银行短期存款转为可集中使用的长期投资,进而为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来源,并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得以加强。在西方国家,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是道路、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例如,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和永明金融 参与建立了规模为21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为加拿大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大型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同时还是国际金融公司牵头的银团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针对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言。
第二,保险公司是政府债券的主要购买者之一,能够帮助政府有效进行筹资,以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在一些成熟的经济体,如英国的寿险公司持有28%的政 府债券,韩国的寿险公司持有18%的政府债券。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寿险公司的入市还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培育,这对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为上 市公司提供长期资金十分重要。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仍不成熟,流通股只占市场总股份的36%。近67%的流通股由国内个人投资者所持有,只有3%由寿险公 司持有。而在其他国家,国内个人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占比要低得多,机构投资者所持有股份占比则高很多。在英国和德国,只有16%的市值为国内个人投资者所 持有;在法国,这一比例仅为8%。
第三,如果保险业能够健康发展,将能平衡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和责任,从而减轻整个金融体系对银行的依赖,强化整个金融体系。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对比重比较适当(见图3)。相对而言,中国的金融体系过度依赖其银行系统,集中资金、分配资本的重任多由银行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的银行业出现问题,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寿险业补充和加强社会保障的作用缘于其两大主要功能,即风险保障和养老保障。风险保障主要是应对意外、大病、失业或主要劳动力亡故等不可预料事件。通过寿险进行风险的分担和共济,能使人们只需要支付少量保费就能在万一遭遇不测时获得有效的经济补偿。例如,当某一家庭的“顶梁柱”过早死亡或因严重疾病丧 失劳动能力时,寿险能给该家庭提供保护,使其家属能够得到妥善照顾。不同于风险保障所应对的高损失、低概率事件,养老保障主要是指退休金,它能在个人退休之后(有时直到其死亡之前)为退休人员提供一笔收入。尤其是对于那些收入不高、难以进行高风险投资的人来说,寿险能够为他们提供有保障的长期回报(有时高 达30年以上),而这一点与短期储蓄类的其他金融产品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退休金是人人都需要的,因此它需要的资金积累很多,费用也较高,需要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来共同承担。无论是风险保障还是养老保障,寿险能够缓和人们对未来收入情况的担心,因此它还可以减轻大众的焦虑和不安,使大家心境 平和。
寿险对于个人的保护作用,对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只有3%的政府开支用于社会福利事业,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30%。欧洲 传统福利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德国高达54%。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都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福利保障。中国政府在解决民众的社会保 障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目前的情况下,仅仅试图通过改造“第一支柱”(由政府出资提供)来实现全民的社会保障覆盖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欢迎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来帮助 缩小社会保障的差距,通过“第二支柱”(由用人单位提供)和“第三支柱”(由有购买力的个人自行购买)提供的保障作用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如果绝大多数在经济上力所能及的民众都能得到商业保险的有效覆盖,那么政府就只需要将有限的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确保对最贫穷和最需要人群的最紧迫需求通过社会 保障体系来进行覆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目前最贫困和最需要的人群主要包括城镇贫困人口和广大的农村人口。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虽然风险保障和养老保障对他们而言都是需要的,但鉴于养老保障的庞大资金需求,政府根本无力依靠财政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也不可能将其纳入商业化运营。而且由于中国的历史 文化和传统美德,养老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家庭承担的,这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其如此。例如,目前农民的养老主要是依靠土地和子女,当然还包括部分亲朋邻里救助。在养老方面,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农民拥有赖以养老的基础,包括保护耕地、合理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建立农村合作意外保障体系,以 确保当成年子女或家庭经济支柱出现意外时,他们所承担的家庭养老责任和其他责任能够得以分担;引导亲朋邻里救助方向,加强亲朋邻里救助力度,等等。
因此,从借助政府投入来解决对最贫穷和最需要人群的社会保障覆盖的角度而言,除了向城镇贫困人口提供低保救助以外,政府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向城乡贫困人口提供(或部分提供)风险保障型的社会保障覆盖。
在城镇地区,除了低保救助以外,政府应该考虑建立与农村地区类似的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并辅之以相应的合作意外保障体系。如果以每人每年100元的保费,按国家、地方和个人各承担1/3的方式来估算,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15亿元左右,就可以覆盖全部2200万的城市低保人群。
在农村地区,就医疗保障而言,目前试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经覆盖了约13%的农村人口。政府应该继续推进其覆盖面。按目前的成本核算,当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35%时,政府财政每年需额外投入约30亿元;当达到50%时,政府财政需额外投入约50亿元。以建立农村合作意外保障体系为例,如果对 50%的农村劳动人口提供意外保障,按人均20元的保费(相当于人均2万元的保额),以国家、地方和个人各承担1/3的方式来估算,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共 需要额外投入15亿元。
与法定养老金体系面临的庞大资金缺口相比,显而易见,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来解决最贫困和最需要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所需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虽然我们这里只是做了一个初略的估算,但是我们想强调的是政府能够用有限的资源优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至关重要。当然,政府 能够集中资金进行有针对性投入的前提是其他民众拥有必要的商业保障的覆盖。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动商业寿险的发展,力求商业寿险能够为民众提供更高的保障和更好的服务。政府应该考虑通过对享受政府保障人员的资格限制以及通过将商业寿险与政府提供的低水平保障的比较,引导在经济上力所能及的民众尽早地、更多 地依靠商业寿险来解决包括其养老在内的各方面保障问题,从而减轻政府财政的长期负担。近年来澳大利亚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由全民公费医疗体系向商业医疗保障体系转移,以减少民众对公立医疗体系的依赖并保持医疗体系的长期活力。如今,已有43%的澳大利亚人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而该数字在1999年只有 31%。
[NextPage]
(二)良好的开端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人寿保险的重要性,并且已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寿险业的发展。目前相应的法律和经济手段已经到位,能够推动寿险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产权制度的执行、明确相关当事方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等对于寿险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企业必须使顾客对其长期的偿付能力保持信心。中国已 经提出要对社会福利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三大支柱”的筹资体系。为此,政府同意商业保险企业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开始企业年金试点项目,通过调整企业的应税金额(扣除养老金成本后再交税,最多占工资总额的4%)来鼓励此类项目的开展。政府同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对失地农民的特殊养老金项目的管理(如重庆),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为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提供工伤和住院保险(如上海)。政府还对一些大型国有寿险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了 调整,赋予它们更多的自主权以拓展业务范围和扩大规模。政府还允许私营人寿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开业,并开始逐步放开保险市场、鼓励市场竞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寿险业在过去几年间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三)亟待开发的潜能
尽管如此,中国寿险业的巨大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中国的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的25%,但是人寿保险市场只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6%。在西方国家,人均直 接保费交纳额高达3000美元甚至更多,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美元。即使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内,中国的寿险业也远谈不上发达(见图5)。
此外,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很多保险产品都属于短期投资型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对投保人的保障作用极为有限。在海外上市的寿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上,根据美国会计准则,这类产品一般都不计人保费收入,甚至会被列入负债一栏的存款项下。如果不考虑这些短期投资型产品,中国市场的寿险渗透率实际上应该比目前的数字 至少还低30%。
究其原因,寿险行业尚未充分发展实际上并非是由于缺少资金。众所周知,中国居民的储蓄率高得惊人;此外,随着人们收人的提高,很多人已经达到了大规模购买保险产品的水平。现在中国的人均GDP为1275美元,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一旦人均收入突破 1000美元大关,人寿保险的购买量将会迅速增加(见图6)。
然而,尽管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购买人寿保险产品的人数却相对较少(见图7),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常见。因为收入和储蓄与寿险购买 量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由于寿险能够帮助被保险人避免意外的收入损失,当收入增加时,寿险产品更容易负担,也更为人们所需要。同样,当收入增加时,额外收入转化成银行储蓄,这也刺激了对财富累积型产品的需求,因为这些产品(比如年金)比银行活期账户更有特色,而且能够提供更高的回报率。[NextPage]
(四)两个关键难点
如果说资金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诚然,人寿保险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培育期的产业而言,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发现寿险业发育不良还有另外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大众缺乏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甚至是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最近一次的调查显示,中国只有6%的消费者对于投保的好处有恰当的了解,即使在已经购买了保险产品的消费者中,仍有40%的人表示他们对于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知之甚少。
此外,在大众中还有这样的想法:政府会满足个人在收入和健康方面的所有需求,所以个人无需自己做准备——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惯性思维。另外,由于缺乏诚信,保险销售中的一些激进做法以及时有出现的误导现象也造成了消费者对于寿险业的不信任。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比较怀疑保险代理人关于保险好处的宣传, 即使这些宣传完全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另外,从2003到2004年间,顾客对保险销售不满的投诉增加了53%,远远超出了同期寿险新单保费5%的增长 幅度。
大众对保险的认识不足,以及顾客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低,最好的佐证就是寿险业的高退保率。2003年人寿保单退保率为6.83%,而2004年这一数字 为10%(同期美国寿险业的退保率仅为2%);2004年退保金额达到301.5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7%。大多数退保保单由国内保险公司发行, 退保集中在三年期或更长期的投资产品上,大约20%的退保人把“感觉受到欺骗”作为退保理由。
另外的一个主要问题跟地域有关,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简而言之,农村投保者并没有享受到良好的服务。由于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收入上存在差 距,使得城市和农村两个保险市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农村人口对于寿险的了解更少,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提供服务的成本更高而效益更少;另外,国外保险公司才刚刚获准进入农村市场。即便对于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高流动性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沿海地区和中国内陆之间在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之间的 差异也是原因之一。保险公司在较为富裕的沿海地区投入较大力量开展业务,而在内地广大不发达地区的拓展力度则远远不够。
【出处:《保险研究》2006年第01期】
“麦肯锡:中国寿险业研究报告(上)”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889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