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网社保新闻政策法规社保查询维权案例社保观点社保知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办理指南社保问答社保计算器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保新闻 >

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主题演讲

 字体时间:2015-01-17来源: 中国社保网编辑:社保网-夏宇
【导读】:[人民网]: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08:44] [人民网]:今天上午为大家直播“中国社保论坛首届年会”的开幕式。[09:02] [人民网]:中国社保论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中央国家机关33个单位共同创办,是中国社会保障领域权威、高端交流平台。[09:03]

 
[人民网]: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08:44]

[人民网]:今天上午为大家直播“中国社保论坛首届年会”的开幕式。  [09:02]

[人民网]:中国社保论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中央国家机关33个单位共同创办,是中国社会保障领域权威、高端交流平台。[09:03]


[人民网]: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之后,进入主题演讲时间。  [09:09]

[人民网]:人民网将为您全程直播,欢迎您届时关注。  [09:09]

[人民网]:论坛开始。  [09:30]

[田成平]: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首先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各位嘉宾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在我宣布“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开幕![09:42]

[田成平]:在主席台就坐的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先生、联合国代表马和励先生,他们将为论坛致辞。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在主席台就坐。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代表、论坛特邀嘉宾、论坛专家、获奖论文作者代表、香港地区代表、欧盟及国际组织代表,共400多人。[09:44]

[田成平]:女士们、先生们: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09:46]

[田成平]:“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得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有33个成员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黄孟复同志担任论坛顾问。论坛以“聚合资源、开发资源、共享资源”为宗旨,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保障理论,培训社会保障意识,宣传社会保障政策,展示社会保障成果,研讨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活动:[09:47]

[田成平]:一是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年会,由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09:48]

[田成平]:二是每年进行一次征文活动,并出版一部论文专集。  [09:48]

[田成平]:三是创办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刊,赠送有关专家、领导和学者参与。  [09:48]

[田成平]:四是开设中国社会保障网站。  [09:48]

[田成平]:五是组建专家库。由一百名左右宏观经济、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  [09:52]

[田成平]:论坛首届年会的主题是“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时间:一天半。今天上午是论坛的全会,下午和明天上午将围绕“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主题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企业年金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两个专题进行研讨。同时召开中欧社会保障高层圆桌会议,研讨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09:52]

[田成平]:下面我们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致辞。[09:52]

[人民网]:黄菊同志致词 [09:53]

[田成平]:刚才黄菊副总理充分肯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目标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和这次论坛的研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抓好贯彻落实。因为黄菊副总理今天上午还有其它的活动安排,要先行离席,让我们再一次向黄菊副总理表示感谢。[09:56]

[田成平]:女士们、先生们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先生致辞。[09:57]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刚才,黄菊副总理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十分赞同。我很高兴出席这次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对论坛的举办和首届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首届年会以“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为主题,紧紧抓住社会保障这一重要问题,唱响和谐社会这一主旋律,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有很强的现实意义。[09:57]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明确写入我国宪法,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为之奋斗。全国政协十分关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多次组织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在去年为“十一五”规划的制订积极提出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这里,我就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谈一些想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09:58]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贫有所济,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物质帮助,这既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不遗余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反贫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之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仍将十分艰巨。我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应重点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09:58]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一、抓紧完善相关制度,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通过一个制度将所有人群纳入覆盖范围是不现实的。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保障,首先必须在处理好各群体相应关系的基础上,设计适合不同人群的保障制度。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定型,政策日渐完善,工作的着力点应将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基本保险覆盖范围,并建立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的联动机制,实现城市低保的应保尽保。针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和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问题,应抓紧制定适合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继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
[09:58]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质的飞跃。近3年来,GDP的年均增长超过1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企业职工工资年均增长达1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从近年政协委员的提案和社情民意的反映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偏低、看病难看病贵、社会救济范围小等问题仍较突出,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增幅较缓,与经济增长和职工工资增长还不相适应。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使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10:00]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三、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强基金监管。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支撑。近年来,随着职工工资的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增加较快,增强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撑能力。但我们也看到,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比较低,基金调剂能力比较弱,各级政府社会保障责任还不够明确,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随着赡养比的提高,基金长期平衡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稳定的制度化的多元筹资机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制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政策,实现保值增值。
[10:02]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四、加强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同等重要。全国政协在组织的调研中看到,随着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基金数量的增多,工作量逐渐加大。特别是就业方式多样化、人员的频繁流动和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加强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须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努力搞好人员培训,建立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为社会保障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性化的管理服务。
[10:03]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五、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发展老年服务业。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以及未富先老等特点,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医疗保险的冲击,是我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使得空巢家庭、孤寡老人不断增多。需要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老年设施建设,完善老年服务网络,形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多元格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由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退休人员公寓,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
[10:05]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六、加快立法进程,实现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全国政协在组织有关调研以及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中,普遍反映社会保障的法律层次偏低,约束力不强,缺乏严肃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以影响投资环境为由,漠视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一些单位和个人拒绝参保、逃避缴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缺乏硬约束。应当说,没有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尽早出台《社会保险法》和《社会救济法》,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权益。
[10:45]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谢谢大家!  [10:45] [NextPage]

[步正发]:感谢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副主席。他刚才的演讲就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作出的深刻的阐述,并提出完善的相关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多渠道机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发展老龄服务,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六个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谢谢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副主席,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联合国代表马和励先生致辞。大家欢迎。[10:45]

[马和励]:尊敬的黄副总理阁下、田部长阁下、各位贵宾和同仁们:  [10:46]

[马和励]:我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与各位分享我们对社会领域重要问题的看法,这些也正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共同的事业。作为联合国的代表,看到来自这么多组织和机构的代表们会聚一堂共同讨论这些重要议题,看到中国政府对此表现出的高度重视,我深受鼓舞, 倍感欣喜。  [10:47]

[马和励]:不断扩展的联合国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落脚在共同赞赏的新型国家发展模式上.那就是根植于均衡的、以人为本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一认识也是全球千年发展目标行动的核心,联合国为能够在千年发展目标行动中发挥领头作用而自豪。中国政府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千年发展目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能够通过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的广泛活动支持中国政府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感到自豪。今天,我特别荣幸的告诉各位我们正在与几个联合国机构和中国部委共同探讨一个新的关于农民工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10:47]

[马和励]:中国的小康社会目标在诸多方面超越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应对了首轮经济发展挑战,消除了严重饥饿和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等。

现在,中国正转向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包括修正快速经济增长中产生的不均衡问题。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下一阶段中国发展的绝对目标是为内部发展中的沟壑架设桥梁。[10:47]

[马和励]:《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指出并分析了一系列这样的发展沟壑。

有趣的是,导致这些不均衡发展的根源往往是与快速增长中的积极发展因素直接联系的。在我今天简短的讲话中,我希望能够让各位注意到这种两难现象的两个例子:劳动力流动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和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10:47]

[马和励]:不断增大的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的强劲经济表现中的一个核心因素。政府政策在管理内部劳动力流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使其控制在渐进地、可控制的范围内。一个新近的预测认为,农民工取得的平均增殖是他们在其原住地获得的4倍。这一情况是工业化国家的典型特征,并将在未来的若干年持续下去,城市与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同样依赖于此。 [10:48] 

[马和励]:同时,劳动力流动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带来障碍。大家已广泛意识到如何在城市居住地向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政府服务的问题。我希望说的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不同方面,即:农民工从家乡迁出所引起的对原籍的影响。  [10:48]

[马和励]:劳动力流动的结果是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快速变化。其一、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使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城市老龄人口比例, 并在不断增长。社会对一个可靠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而能够带来财力的活跃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却在农村缩小。农民工流动也影响到农村的性别平衡。尽管很多农民工是女性,大部分研究还是认为女性只占农民工群体的三分之一。尽管许多农村家庭能够收到来自外出务工家人的汇款,但是滞留在农村的群体仍落后得越来越远。女性在这一群体中的数量不成正比,结果是使包括土地权、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的中国农村问题逐渐变化为妇女问题,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性别差别。  [10:48]

[马和励]:人口流动已经产生了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产品”问题,导致农村社会服务的供给不充分。中国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城市的雇主和中国经济都会从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中受益。但是目前农村卫生和教育主要由当地农村政府提供,而农村政府面临一种矛盾,即政府为本地人提供的医疗和教育越好,那里的人越有可能离开本地去到其它更能发挥这种拥有良好教育与健康所带来好处的地方。  [10:48]

[马和励]: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方政府通常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比社会期望政府投入的资金少。农村政府官员在比较同样的资金投入在卫生、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时候,会考虑基础设施建成后会留在当地,而人却不一定留在当地。现在在中国,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10:48]

[马和励]: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城市已经收到公共服务的城市人口可以反哺农村。例如,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在城市地区收取一定的资金再将这部分专用资金用到改善农村基本社会服务的提供。我想强调单纯提高给农村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地方政府会在得到更多资金的同时将它们用于其他目的。政府在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占GDP的4%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这个问题很好的反映。在提高转移支付的同时配套政策改革和财政安排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需要强有力的协调,已达到预期的目的。  [10:49]

[马和励]:在中国人口流动的状况下,养老金政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年轻人有更多的就业和获得服务的机会,还减轻了对土地、水、能源等稀缺资源的压力。但是成功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代劳动者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据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预计在未来的7年中国退休金系统的依赖率从目前的34%增加到50%以上,更长期的预计表明在30年内,该比率将超过100%。这些由上一代劳动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应被忽视。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可以考虑在过渡期内用一般预算收入来补贴对下一年龄阶段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支付。  [10:49]

[马和励]:改善社会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挑战。在富裕和贫困地区以及富裕和贫困人群之间更平衡地分配财政资源只是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我们非常赞赏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加强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以及寻求社会保障投入新渠道的努力。我们也很高兴看到许多国际组织, 双边的和多边的, 都在对此作出可贵的努力, 例如欧盟, 结合这次论坛, 本周末也举行社会保障高层圆桌会议。  [10:49]

[马和励]:上述措施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共16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最终应该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联合国机构非常荣幸地能有机会和中国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到那时我们再也不用讨论“农村医疗”和“城市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而是讨论一个全国统一的保障机制来确保社会保障和其他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10:49]

[马和励]:在简短的发言中我谈到了在过去25年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趋势,但是同时也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我建议中央政府部门更紧密联系起来 发挥更强的作用, 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都有公平的获得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有财力在扭转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力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10:50]

[马和励]:非常感谢能给我今天的机会谈及上述几点. 我们, 联合国系统愿意, 并正在联合起来提供支持, 为当今中国发展中的沟壑架设桥梁. 最后, 衷心地希望本次论坛成功和富有成果。  [11:50]

[步正发]:感谢马和励先生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给予高度的评价。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获奖论文颁奖仪式。这次年会共收到论文700多篇,论文专家评审组,认真评选,有三篇论文获得一等奖,9篇论文获得二等奖,21篇论文得三等奖,91篇论文获得优秀奖,下面请主席台的领导为获奖论文的作者颁奖。请获奖论文的代表上台领奖。大家欢迎。  [11:55]

[步正发]:我们衷心的希望获奖论文作者和各界朋友继续加强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理论支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向获奖作者表示祝贺。  [11:56]

[步正发]: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社会保障网站开通仪式。请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副主席和田成平部长、项怀诚理事长为我们开通网站。大家欢迎。  [11:56]

[步正发]:中国社会保障网站是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的门户网站,也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理论探讨、交流经验的专业性网站,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网站的建设,把网站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下面进行第六项议程,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论坛组委会主任田成平先生作主旨演讲。大家欢迎。  [11:56] [NextPage]

[田成平]: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12:01]

[田成平]: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今天,中外朋友汇聚一堂,共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计。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各主办单位,对前来参加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的中外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谢意!借此机会,我向各位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2:01]

[田成平]: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12:02]

[田成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建立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80年代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03]

[田成平]:(一)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国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在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明确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相继在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正在加快推进。  [12:03]

[田成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逐步增强。2005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7487万人、13783万人、10648万人、8478万人和5408万人。2005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968亿元,支出5401亿元,累计积累6066亿元。近几年,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基金收入每年递增20%左右。同时,还积累了2000多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12:05]

[田成平]:(二)通过实行“两个确保”和“三条社会保障线”,基本解决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中国政府作出了实行“两个确保”、建立“三条社会保障线”的重大决策,通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相互衔接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数以千万计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这一难题。1998年至2005年,有24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待遇,19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参保离退休人员从2700万人增加到4300万人,基本养老金发放额从1512亿元增加到4040亿元。“两个确保”和“三条社会保障线”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2:05]

[田成平]:(三)通过开展试点,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直遵循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在探索中稳步推进。按照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和原则,2001年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2004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在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等方面,进行了试点探索。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实现了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初步建立了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推进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所有这些,都为在全国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贡献。今年,将把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扩大到天津、山西、上海等8个省市。  [12:06]

[田成平]:(四)通过加强管理服务,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健运行。从传统的“企业保险”到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通过实行社会化发放,从制度上保障了广大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通过普遍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依托社区对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管理服务,减轻了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通过加强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遏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通过完善失业保险管理,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服务,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了再就业。通过完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的管理服务,有效地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维护了基金的安全。通过完善社保经办管理制度,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了服务效率。通过实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了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参保人员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12:06]

[田成平]:二、社会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2:07]

[田成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7]

[田成平]:(一)保障基本需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其核心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有生活来源,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从而减少贫困,消除后顾之忧。  [12:07]

[田成平]:(二)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再分配范畴的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保障提供公共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散风险,实现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正。  [12:07]

[田成平]:(三)拉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发挥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尤其是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于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壮大资本市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12:08]

[田成平]:(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通过强化社会保障的作用,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  [12:08]

[田成平]:(五)增进国民福祉。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同时还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12:08]

[田成平]: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  [12:08]

[田成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全民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还将长期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2:08]

[田成平]:(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证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范围,在全国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并做好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做好制度和资金准备,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转换;积极稳妥地做好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工作,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方面,重点是在继续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针对城镇居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重点是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2:08]

[田成平]:(二)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大数法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广泛覆盖,才能体现公平;只有广泛覆盖,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把“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作为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当前,主要是根据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式变化的需要,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12:09]

[田成平]:(三)加强基金征缴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管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继续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督,财政、审计等专门监督,群众、舆论等社会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提高保障能力。随着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积累越来越多,需要制定相应的投资运营办法,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12:09]

[田成平]:(四)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管理服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愈来愈高,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机构的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就要把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从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基础管理,整合服务资源,规范业务流程,推进经办管理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继续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启动开展新的服务项目。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兴建退休人员公寓,搞好老年护理,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2:09]

[田成平]:(五)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社会保险是法定保险,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因此,加快立法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应抓紧制定《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完善制度和依法管理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宣传,严格监察执法,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12:09]

[田成平]:女士们,先生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我相信,通过实际工作部门与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集思广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开拓进取,我们一定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大有作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2:09]

[田成平]:祝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圆满成功!  [12:09]

[田成平]:谢谢各位。  [12:09] [NextPage]

[步正发]:感谢田成平部长为我们作的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旨演讲,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成效,社会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作了深刻的阐述。对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12:10]

[步正发]: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2:10]

[人民网]:中国社保论坛首届年会主题演讲的第一部分即将开始。  [14:04]

[主持人王东进]: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上午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举行了开幕式。按照计划,今天下午安排“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两个专题,现在先进行“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的主题演讲。  [14:05]

[王东进]:大家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充分认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如何加快完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14:05]

[王东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将陷入盲目。为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理论,推动工作,今天下午,我们邀请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发表演讲,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的问题。  [14:06]

[王东进]:首先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尚全会长演讲。高尚全会长原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担任领导工作,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政策、方案的研究,在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等方面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观点,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尽快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大家欢迎。  [14:06]

[高尚全]:谢谢主席。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尽快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准备分两个问题讲。一是讲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解决困难群体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  [14:09]

[高尚全]:一、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14:10]

[高尚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GDP翻了两番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14:11]

[高尚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以大幅度下降,但仍有千万计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14:11]

[高尚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还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加之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他们的生产生活面临较大困难,普遍存在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状况。  [14:11]

[高尚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至今已向社会释放出下岗职工约3000万人,虽然到2004年底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仅剩153万人,但有相当部分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存在就业形式不稳定和收入较低问题,还有大量下岗职工成为已登记或未登记的失业人员,甚至因对就业失去信心而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等在内的城市低保对象约2200万人。此外,1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  [14:11]

[高尚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国家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得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更加紧要和迫切的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贫困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既与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不相一致,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使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14:12]

[高尚全]: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14:12]

[高尚全]:二、解决困难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14:13]

[高尚全]:要把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大投入,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是其最主要的两个支柱,在我国,社会保险以相对稳定的就业关系为前提,是就业关联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社会救助是政府的无偿转移支付,更体现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对困难群体而言,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工作或就业关系不稳定,本身无力参加社会保险。因此,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是解决困难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配合。  [14:13]

[高尚全]:(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4:13]

[高尚全]: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已经实施两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和管理中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筹资水平过低。应注意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切实体现其“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同时,政府也要提高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此外,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二者进行整合,以简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14:13]

[高尚全]:二是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包括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各地可积极探索在对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口粮救济等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再逐步将相对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考虑到贫困人口多居住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农村低保资金应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对困难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给予支持。  [14:14]

[高尚全]:(二)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14:14]

[高尚全]: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是介于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边缘群体,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关键。  [14:14]

[高尚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既要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首先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在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未转为城市户口的,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失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在农民失地后逐月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  [14:15]

[高尚全]:对农民工,首先应保障他们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在社会保障方面,很多农民工在采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工作,劳动条件比较恶劣且工作时间较长,是工伤风险最大的群体之一,首先应该尽快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工伤保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对在城市工作的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农民工,可将其纳入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14:16]

[高尚全]:(三)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工作  [14:16]

[高尚全]:目前城市低保工作已经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但是,解决他们的基本医疗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开始起步,中央财政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安排了3亿元专项补助资金。随着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也应大力增加投入规模。  [14:17]

[高尚全]:(四)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应从制度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入手  [14:17]

[高尚全]: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困难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政府支持,促进进城农民工、有劳动能力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及用人单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政府可对培训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困难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二是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减少对市场和企业的各种不正当政府干预,消除出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而进行的设租和寻租行为,进一步开放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为社会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业机会和尽可能好的创业环境。三是研究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的融资渠道,并可通过财政贴息给予必要的支持。  [14:19]

[高尚全]:(五)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14:19]

[高尚全]: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因此,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政府财政支出应进一步体现公共服务职能,尽可能减少直至取消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停发长期建设性国债,调整财力用于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事业领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资金保障。  [14:20]

[高尚全]: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14:23]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高会长的演讲。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演讲。  [14:23]

[郑杭生]:谢谢主席。各位贵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讲讲这个题目。  [14:26]

[郑杭生]:我想第一点说一下,比较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14:27]

[郑杭生]:这里我想说这么几点。  [14:27]

[郑杭生]: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正)的重要制度设置。公平正义即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或核心理念之一。“给每个人以所应得”是社会公正理念的核心追求和突出强调。公正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或理想,使其得以实现已成为一种社会现实,需要通过特定的制度或政策体系等中间环节。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实施的旨在为社会成员在遭遇各种生存风险、个人及家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它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作为自己的理念基础和奋斗目标,其在使公正理想变成公正现实方面发挥着桥梁或中介的作用。  [14:28]

[郑杭生]: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的关键手段。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和社会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调剂的重要手段。我这里强调一下社会风险分配这个思想,我想这个思想是很重要的思想。  [14:31]

[郑杭生]:社会保障通过收支的控制和调整,将一部分社会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客观上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弱者痛苦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结果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缩小。  [14:32]

[郑杭生]: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学阶层的角度看,社会和谐是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特别是贫富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学家早就指出,利益关系是影响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贫富差距比较合理,富裕阶层热心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乐于帮助穷人,贫富阶层之间的关系就会比较和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乃至强制富裕阶层,投身帮助穷人的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富裕阶层的义务。  [14:34]

[郑杭生]:第四、社会保障制度是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之一。和谐社会从城乡角度看,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城市结构的稳步转型。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是制约城乡和谐发展的根本因素。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就难以摆脱“农民真苦”的局面,而在当今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农村内部,而应与城市结构的转型,把农民纳入现代职业体系,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  [14:35]

[郑杭生]:第二个问题说一下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我国现行和谐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4:38]

[郑杭生]:首先我国现行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还比较低,这当然和中国的国情有关。在低保制度的设计上,我想尤其突出。我国的低保制度仅仅能够维持保障对象的基本温饱,至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是很难兼顾的。  [14:38]

[郑杭生]: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是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实现全覆盖,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基本上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即使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也远未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均与全覆盖的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4:38]

[郑杭生]:第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的城乡失衡。在城市里,我们基本上建立了国家社会保障模式,有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这样一些特色。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实际上还是一种家庭保障为主的模式。现阶段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捐助,只覆盖极少一部分农村人口。  [14:41]

[郑杭生]:第四、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及家属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1.4亿,大致这样说。针对全体进城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救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均未建立起来,而当今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情况,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14:41]

[郑杭生]:第五、相对于贫弱人群的生存权保障而言,发展权的保障还严重不足。主要是他们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14:43]

[郑杭生]:最后就是对贫弱人群的福利服务,仍然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属于老龄化国家,以我国总人口13亿来算,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4亿,其中农村老龄人口为九千万左右,我国目前有六千万的残疾人,这几类人存在不同的问题,都需要经过加快发展福利服务事业加以解决。  [14:43]

[郑杭生]:第三个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出发,重视并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14:52]

[郑杭生]:这里我提这么几点。  [14:52]

[郑杭生]:第一、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现在,有的城市已经开始了这一方面努力。  [14:52]

[郑杭生]:第二、大幅度提高在职人员最低工资标准。在目前,低保标准尚难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可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平均收入的一半水平。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一种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前5个月,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8579元,月均是1715元。这个数字是扣除包括住房公积金在内的各种个人缴费后所得的,把这些算上,人均收入应该是2千元左右。以此为基准,北京市的最低工资可以上调到差不多一千元。调整最低工资,除了促进就业以外,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消费的作用。  [14:52]

[郑杭生]:第三、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优先考虑的范围。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现实,使得我们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面向所有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建立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能建立与城市保障制度统一的制度。  [14:52]

[郑杭生]: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确立城乡衔接的目标,逐步加以推进。目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中级阶段,正向高级阶段前进。政府应该停止农业支撑工业化发展的传统发展战略,采取适当倾斜的经济社会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现在中央在这一方面确实做了很多的努力。[14:53]

[郑杭生]:第五、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发展权的保障功能。当代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的保障作用,一方面要考虑财富分配的压力,另一方面要考虑风险分配的压力,既要考虑生存权,也要体现发展权的保障。而且相对于生存权保障而言,发展权保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发展权保障的解决,有利于推进生存权的保障,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对缩小贫富差异具有一种根本性的意义。  [14:53]

[郑杭生]:第六、推动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认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在国外,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都是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但是层次却是不同。社会保障属于社会政策,层次较高,社会工作属于具体福利服务的提供,是直接的面对贫弱群体的前线性的服务,但是这两者缺一不可,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建设比较受重视,而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差距,甚至对社会工作,各界的了解并不多,这种情况应当加以改变。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我想会对这一点有很大的推动。  [14:54]

[郑杭生]:我的发言就到这里为止,谢谢各位。  [14:54]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郑杭生教授的演讲,下面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研究员演讲,李培林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的所长,他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他在社会发展和工业组织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把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广大农民”,大家欢迎。  [14:54]

[李培林]: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发言的题目是“把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广大农民”。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保障作为规避生活风险,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应当说有很多急迫的工作要做,但是我认为最为紧迫的就是要把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广大农民。  [15:10]

[李培林]:中央提出来我们到了一个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这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个重大转折,是工作中心的又一次转移,所以现在明确的提出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够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说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继我们全部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两千六百多年农民吃粮纳税的制度,现在我们提出来,明确建立一个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想会使我们从根本上消除我们中国现在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障碍。  [15:11]

[李培林]:这些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推进过程中,进展还是非常快的,特别是由于我们提出和谐社会这个内容以后,社会保障推进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比如去年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当时测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到2005年底,覆盖率23.5%,到2010年,就是“十一五”规划完成的时候,把覆盖面扩大到80%以上。但是仅仅半年,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扩展的工作已经扩展到接近50%。我们本来预计五年内要完成的任务,我估计在三年之内就肯定能够完成。  [15:11]

[李培林]:一旦我们实行起来,中央有了这个决心,这个工作还是会推进得很快。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现在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的问题还是非常的突出。比如说到2005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31亿人,加上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3500万职工,总的来说,享受国家的正式养老保险制度的从业人员,全国是1.66亿人,这1.66亿人,现在只能够覆盖全国就业人员的22%,覆盖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40%,能够覆盖城镇就业人员的61%,所以绝大多数的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和非正式就业人员还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外,现在我们推进这项工作,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以后,我们要执行这种理念,我们不这样做,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为现在整个的社会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么它的紧迫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个大家都清楚。我们现在,人均GDP在1700美元的时候,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1%,现在测算到2020年,15年以后,这个比例要上升到17.2%,1980—2005年,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内,我们离退休人员和在职员工的比例从20多比1,现在已经上升到2.1:1,现在两、三个在职的人员要供养一个离退休的人员。  [15:11]

[李培林]:第二、家庭结构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明显。我们为了减轻人口的压力,实行了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独生子女一代已经进入了结婚育龄的年龄,我们的家庭结构,正在从过去的正金字塔的形态,现在转向一个倒金字塔。就是说我们未来再经过一代人会出现“4-2-1”的结构。过去千百年来,很多人不在正式保障体系里面,但是他有家庭巨大的网络来支持少数人的养老,现在单靠家庭,一对独生子女,上面一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种结构,以后光靠家庭是不能支撑的。  [15:11]

[李培林]:第三、经济全球化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社会流动的加强,都使劳动风险和失业风险大量增加。现在很多农民正在脱离村庄中的熟人社会,脱离过去有社区、社会互助网络的社会,而进入城市的陌生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如果没有正式的社会保障体制的覆盖,他们的生活会面临新的风险。  [15:11]

[李培林]:第四、我们现在改革进入关键阶段时间里,还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国有企业改制、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等等都产生了一大批面临着高风险的人群。而这些人群当中,因为社会矛盾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在不断增多,所以要迫切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弥补和规避这些风险。  [15:11]

[李培林]:第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意识到从长远来看,人们自我保护权利的意识会不断地增强。在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生活差距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15:12]

[李培林]:社会保障、财政、税收,这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调节利益关系的三大手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要建立这样一个完整的,能够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觉得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5:12]

[李培林]:第一、必须坚持低水平、广覆盖。虽然我们说要覆盖到全体农民,但是一定要注意从低水平起步。因为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的规律和福利规律是不一样的。经济增长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周期性波动的,但是福利的增长都是刚性的,直线上升的。如果说哪个政府在福利增长的过程中,因为经济的波动而想把福利拉下来,那会造成巨大的政治风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在增强,但是我们毕竟人均GDP现在依然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  [15:16]

[李培林]:第二、注意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注意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现在我们在推进这个过程当中,各个政府部门都很积极。但是现在,社会保障的资源配置权利过于分散。比如说,现在在农村这一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工作,卫生部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工作,民政部负责农村新型医疗保障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农村符合生育条件的老人养老补助等等,这样往往造成对养老保障的多重信息,这样往往会降低社会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我觉得从国家角度讲,还是要有一个综合的协调机制,把有限的资源能够整合起来,发挥它更大的效益。  [15:16]

[李培林]:第三、要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的建设。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在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我想中国再发展30—50年,也不可能达到欧洲那样的水平,更不可能达到北欧那样的水平。所以中国在这方面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来,在这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这项制度的建设。一个是必须对《社会捐助法》作出重大修整,现在我们的慈善事业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关于社会捐助的法律,限制了它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应该作出重大的修改。  [15:18]

[李培林]:第四、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规避社会风险中的作用,但是这方面应该严格的界定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别,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商业保险还是属于国家垄断的一些企业,他们往往以政府的信誉来担保,但是我们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就是企业,企业就有可能破产的风险,国家不可能为任何企业破产来兜底,但是社会保障是国家政府必须兜底的一项工作。  [15:18]

[李培林]:四、加强对土地换保障思路的研究和探索。  [15:22]

[李培林]: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还是很大。仅仅养老一项,国家财政每年都要补贴500多个亿,而且这个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我们曾经探讨过,转卖、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来补贴养老保障的缺口。但是事实上,我们后来发现变现以后前期拿不到社会保障来,而且还冲击了股市,所以后来,那项工作叫停了。  [15:22]

[李培林]:现在最大的一项资金来源就是土地的变换用途。现在部分地方,包括发达地区,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超过当地预算内外收入的50%以上,是一笔非常庞大的资金,这一笔资金,我觉得应该拿出来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的投入,否则完全靠财政本身的力量。社会保障在资金缺口上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压力。  [15:22]

[李培林]:总之,这项工作非常明确的提出一个方向,但是我们在进行的过程当中,还是应当非常谨慎的注意这个体制运行的风险,因为我们也知道,制度是有依赖性的,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往往是以临时暂行条例的方式公布,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实际上就有了一个制度的依赖性,所以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制度。谢谢大家。  [15:23]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李培林先生的演讲。下面我们请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演讲,吴忠民教授是中央党校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公正、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大家欢迎。  [15:24]

[吴忠民]:尊敬的各位代表:十分感谢大会给我提供了这个发言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大的时代课题。毫无疑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中国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从非人力可及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人均资源拥有量过小、人口总数量过大等多种不利的因素。  [15:24]

[吴忠民]:从历史基础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诸如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现代理念尚未得到广泛利用、以及不确定变数大量存在等多种不利的因素,不过还需要我们看到的是,同别的许多地区和国家相比,中国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这一优势,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中国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而言,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目前国家已经确立了以人为本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社会各个阶层已经广泛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和谐社会建设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除了这些大家所熟悉的优势以外,还具有以下十分明显的优势。  [15:26]

[吴忠民]:第一个优势表现在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高强度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在一些别的国家里,存在着与世俗国家进行对抗的极端宗教意识,或是存在着对统一国家构成严重威胁的民族分裂主义,这些有害的现象在中国缺乏赖以生存和蔓延的土壤。中华民族之所以数千年而得以延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凝聚力深厚,对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通过民族凝聚力的强化,通过对民族纽带的认同,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许多矛盾,以及观念之间的许多冲撞可以得以缓解,社会的整合性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增强。  [15:28]

[吴忠民]:第二个优势是文化精神的高度包容性,中国文化当中,和而不同的传统,同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宽容、尊重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这对于社会成员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于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对于人们寻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5:28]

[吴忠民]:第三个优势,扶贫济困的传统,从历史上看,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影响深远,相对来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容易对弱势群体产生同情,并进而提供帮助的社会,这种传统,经过必要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转换,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这一传统对于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30]

[吴忠民]:第四个优势,深厚的务实精神。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极为重视现实生活,具有一种明显的务实精神,积极开发这一优势,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这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的务实精神可以提醒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应当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渐进性的改革与发展比激进性的改革与发展稳妥的多,通盘考虑,以实际效果,来确定改革的步伐和发展的速度;其二将改革同基本的民生问题挂钩,可以确保民众对改革的认同;其三注意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结构的协调,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避免可能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损失。  [15:30]

[吴忠民]:第五个优势,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中国近现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现象,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传统和优势,这一优势如果运用得当,将会产生十分明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效应,将会有助于中国现阶段许多重大难题的解决。从而有效的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现代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社会动员具有某种独特效应,可以对之造成某种有益的压力,并增大社会予以解决的力度。比如如果我们以抗击“非典”的同样力度的社会动员,来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如贫困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那将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历史的推动作用。  [15:32]

[吴忠民]:第六个优势是人心思定。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已经反复的证明,社会的安全运行,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本前提条件。这一点,已经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广泛的认同,人心思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能低估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因为在人心思定的条件之下,未来可能的动荡会由于缺乏民众基础而难以出现,即便出现,其表现的程度也会由于能量不足而比较低。在人心思定的条件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便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的行为趋向,人心思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必要的心理基础。  [15:34]

[吴忠民]:第七个优势是后发借鉴优势,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可以从中获得必要的参照与借鉴,这有助于中国在未来社会建设中所持有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建设路径,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复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失误,降低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本。比如美国和英国,分别从1935年和1945年起就开始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而韩国和中国的台湾省在推进高速GDP增加的同时,注重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使贫富差距被严格的限制在较低的限度之内,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有益的经验。  [15:34]

[吴忠民]:第八个优势,社会成员对平等权利的追求和维护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基础性的权利,在发展中国家,特别应该强调基础性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受教育权利等等。社会对于社会成员这些基本权利,必须予以切实的保护。在我国,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以及利益诉求观念在不断地加强,2004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说明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应当承认,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项重要的成就。社会成员对平等的追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保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成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普遍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基本尊严的体现。使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社会成员普遍的认同改革和发展。进而使改革发展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同时,通过社会保障,还可以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起码的平台。  [15:37]

[吴忠民]:以上就是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代表的耐心和宽容。  [15:37]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吴忠民教授的演讲,下面我们请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迪奥普先生的演讲。迪奥普先生是塞内加尔人,现在是国际劳工组织主要负责社会保护方面的工作,包括社会保障、劳动资源卫生、国际移民等项目,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体面工作与社会保障”。大家欢迎。  [15:38]

[迪奥普]:尊敬的部长、各位尊敬的来宾、来自联合国系统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早上大家听到了马和励先生的演讲,他是劳工处驻中国的联络。作为联合国大家族的一个成员。我们劳工组织也同意他表达的各种意见。正如各位所知道的,国际劳工组织一直在推动体面工作,我们都认为,劳工组织的体面工作议程是能够帮助世界人民脱贫。而且我认为,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出现一些失衡的状况,国家之间以及国内都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的状况,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我们要将这些体面工作加入“千年发展目标”当中,同时在2006年的《部长宣言》当中,也都提到了“体面工作”这件事。  [15:39]

[迪奥普]:现在我们已经在千年发展目标当中列入了体面工作,这也是“千年发展目标”之一。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体面工作对于我们论坛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话题?体面工作指的是世界上的人民可以从事有成就的工作,能够享受社会保障,他们的意见能够让世界人听到,而且他们的基本权利可以得到尊重。因此,要实现体面工作,社会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15:39]

[迪奥普]:上个月在韩国举行了国际劳工组织的会议,来自亚太国家的一些政府、劳工组织和一些雇主机构,他们都总结认为,必须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同时要包括那些非正式的经济体当中的人们,也要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这对于实现体面工作来说相当重要,而且对于减贫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也是如此。  [15:40]

[迪奥普]: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同时也列出了一些战略目标,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也是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当中提出的目标。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体面工作这个议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15:40]

[迪奥普]:女士们、先生们,社会保障的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如果处于失业状态、失去劳动能力、受到工伤、生育的时候,年纪大了以后,或者家里有劳动者死亡的时候,都能够为他们提供保障。同时要保障每个人们都能够获得医疗保健。对于成人来说,社会保障就是一个生命线,帮助他们不会陷入贫困之中,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对于世界的其它地方来说,实现社会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必须要建立好这样一个体系。  [15:41]

[迪奥普]:同时,在这方面我们设计了一个STEP的项目,它可以帮助那些农业的经济,为农村地区提供很好的保障。STEP这个项目已经发展了一些工具,能够帮助各个社区实现一些基本的医疗筹资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的转移支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帮助他们来消除贫困。像国际劳工组织就已经证明了使用一些模拟的工具,他使用模拟工具证明利用社会转移支付可以帮助这些发展中的国家对抗贫困的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使用的一些方式,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  [15:41]

[迪奥普]:一些民主的改革,已经使全世界都非常重视年金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待遇确定型的年金制度,把它转移成缴费确定型的年金制度,以及将未来的收益和再分配的各种制度互相联系,和社会的保障制度联系起来。另外还有将年金这样一个体系私有化,这些都可以产生很好的收益。在进行定量研究的时候,国际劳工组织也证明了,像这样的一些改革,事实上会使得老年人的收入减少,也会使得年金的收益变得不确定,同时也会对私有的年金项目带来很高的管理费用,减少他们的覆盖率。因此我们鼓励发展中国家,能够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多层次的年金项目。同时,还要保证为人们提供切实可靠的福利,来防止这些退休的老年人陷入贫困之中,同时保证这些年金项目的可持续性。  [15:42]

[迪奥普]:但是在有一些社会会出现老年化的倾向,即便是出现了老龄化,老年人享受的福利也不能够减少,所以对于所有的年金来说,都要提高他们的参与率、支持度,这样才能提高保证老龄化的生活质量。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就是要在社会保障制度当中,制定正确的计划,我们要采取更好的计划保证劳动力的储备,提高生产率,同时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  [15:43]

[迪奥普]: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种社会的集资去实现这种社会保障的制度。在这里,我们要保证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各种各样的挑战,要满足七亿人民的基本要求。中国在不断地改善它的制度、政策,政府采取了不少的措施,来提供工伤保障。同时我们也认为,从这些工作当中,还有其它采取的政策当中,还是可以获得很多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五年当中,中国是在不断地加强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在不断地改善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中国的保障制度能够赶得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15:44]

[迪奥普]:考虑到中国有这么高的需要,同时也有这么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迎接各个方面的挑战,中国应该加大努力,像这样的经济改革在任何国家都是要花很长时间的。在中国就可以实现一些试点性的项目,然后逐渐的推广。  [15:44]

[迪奥普]:今天我们在这里的探讨,我个人也想不管我是代表国家政府,还是雇主机构,大家全都会致力于实现体面的工作。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今天下午,各个方面的专家作了一些演讲,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也非常欣赏今天下午这些专家提出的建议。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经验当中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国际劳工组织也会不断地支持中国,帮助你们探讨实现社会保障,不断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路程。  [15:44]

[迪奥普]:谢谢。  [15:44]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迪奥普先生的演讲。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演讲。李强教授现在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学分层与流动。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保障”  [15:45]

[李强]:谢谢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简单的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一下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我想简单讲三点。  [15:46]

[李强]:第一点,是我们今天为什么把和谐社会和社会保障作为非常突出的问题提出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大会上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15:46]

[李强]:我们回顾一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7年来的历史看,它大体上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和谐和保障的问题,当然在这个历史上走了两段:应该说这都是很伟大的实验。前30年是毛泽东主席进行的实验。毛泽东主席在旧中国的时候,他觉得社会上多数人得不到保障,这是他碰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毛泽东主席用很大力气建立体制,这种体制的覆盖率很高,就是把农村叫做人民公社,城市大体上属于单位制,或者行政的街道居委会控制的体制。毛泽东这个体制,就覆盖面来说,很广,无论从医疗、住房方面覆盖率都很高,但是他碰到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有效率。国家经济发展上不去,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  [15:46]

[李强]:有一些数字,我不相互比较了。邓小平先生在27年前,就推进了一个非常大的改革,他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把我们的经济推上去,不把效率提高,这样大家即使有保障,也是太低水平的保障,这样的话,国家难以富裕,邓小平先生是很伟大的,他推进这项改革,当时中国人口已经接近10个亿,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27年来,我们之所以现在又重提保障,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在推进的27年过程中,真的碰到了很多的难题。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所提出的难题都是非常巨大的。  [15:47]

[李强]:所以我们今天重新思考,我们怎么样能够建立一个在新的体制下,在市场机制下,能够和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难度相当大。现在中国人口是13亿人,按我们人口模型计算,到2035年的时候,会达到中国人口的高峰期,大概15亿两千万,甚至是15亿四千万人,世界上哪个国家敢在这个数字上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大家明白,小群体好办,一个小社区,我们要想完成保障机制都比较容易,但是对于13亿,将来可能是15亿多的国家来说,要建立广覆盖的保障机制,要使人们大体上有比较好的生活,比较好的社会福利难度非常大。  [15:48]

[李强]:相比较,如果我们和欧洲比,欧洲当年我们管它叫社会转型,它在1850—1950年,他和我们碰到的问题差不多,社会发生剧烈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当年它的最高人口达到4亿人。我们现在是13亿人,所以总的来看,我们第一要看到我们转型的难度非常大,从这点上看,我们大体上还算平稳,首先从经济看,中国27年来,平均增长率都是超过9%的GDP年均增长率,实际上很多年份都是超过两位数,今年也是超过10%。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从哪来?实际上是我们第二个伟大的实验。我们准备建立一个效率高的国家,但是当引进市场之后,碰到了一系列的难题。  [15:49]

[李强]:第二点我们分析一下这些难题:  [15:49]

[李强]:我简单分析一下,从90年代初期以来,城市里推进四个大的工程。这就是住房、医疗、养老、就业。这四个大体制,应该说从90年代初开始做实验,到2006年,大体上把体制大转型方面完成了。  [15:49]

[李强]:第一、住房。  [15:49]

[李强]:15年以前,我们大体住房还是公有制体制,城市里的住房基本上是两种所有制。直到90年以前。当时毛泽东建立的就是单位分配制度。要住房子单位分配。要不然就是房管所只管供房。15年以后,我们看今天的中国,建设部前一天的数据,中国城镇居民居住者拥有他住房的比例达到多少了?是87%。欧洲有没有?欧洲没有。美国有没有,美国没有。  [15:49]

[李强]:我们提出一个疑问,中国一下子变成居民这么大量的拥有住房比例,有成功的一方面,特别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一代人,还是比较好的,他们拿到他们的住房了。但是新的问题提出来了,就是因为过去大体上都是福利性的房屋,现在完成变成市场性房屋。最近关于房屋争论非常激烈。大家感到房价太贵,而且是高比例,87%人拥有他们自己的住房,实际上像这样的国家不是太多,如果未来的人都拥有自己住房,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国家建议,能不能大家租房不买房,但是现在年轻人说,不行,一定要买房,最近有“6+1”模式,“7+1”模式,就是一个年轻人买房买不起,只有他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爷爷、奶奶得拿出钱来给一个人用,我想这个情况也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15:50]

[李强]:就住房改革,我们有很成功的经验,但是就一个社会从保障来说,我们保障居者有其屋,人们都能住房恐怕也得思考,怎么样建立一个广泛住房的机制,也包括福利性住房的机制。  [15:50]

[李强]:第二、医疗。  [15:52]

[李强]:15年来,医疗改革非常巨大,15年前,我们城市职工大体上还是在传统的企业里生活,医疗体制大改,是因为国营和集体体制发生变化了,大体上今天国营体制占的很低。医保的覆盖率没有过去高。去年国务院发展中心社会部搞了一个报告,那份报告说,我们医改之前,城市医保覆盖率,不是指外来民工,就是城市居民,大概是70%之多。医改之后,城市就业者医保覆盖率不足50%。所以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5:52]

[李强]:从一个角度看,我们效率上去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家对医疗的批评开始上来了。过去的覆盖率比现在的覆盖率高,使得我们思考,我们改革在哪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了。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还是应该总结我们的经验,13亿人,你做这样大的改革,能到现在这样一个还比较平稳的程度,就很不容易,但是你也要看到,里面有很多漏洞,原因就是说,我们更多想的是怎么样促进效率,让企业减负,让一个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对中老年人,过去还在医保覆盖内的人,他们不再在体制之内了。我们知道,下岗的过程比较复杂,前一段时间在辽宁做医保调查的时候也发现,问题很复杂。从这一点上看,有成功的方面,但是也有教训的方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样的保障体制建设,恐怕还是要一个长时间的,还不是一个很短期,就能够把它完善的。  [15:52]

[李强]:第三、养老体制。  [15:55]

[李强]:过去我们是单位制,说实在的我们过去从来没有社会保险。我们有单位保险,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体制非常奇怪,社会学有一个概念,叫“插序格局”。意思是说,小圈子社会,插序格局。毛泽东建立单位制的时候,特别符合小圈子。如果一个小群体,自己保自己非常容易。我们有互助组,单位内部有合作性的医疗制度,养老在单位内养老。但是现在你推进一个现代企业制度,你从前单位体制和现在的市场制度是不吻合的,于是我们把大规模的国营和集体企业改掉了,出现了一个大漏洞,养老怎么解决?于是我们现在推进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前一段我们在辽宁做调查,有成功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感到难度很大。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人口很广泛,覆盖面太大,这么大量的人口里面有这样一个矛盾,当你更多的想推进养老保障要素的时候,你就要企业负担更大的负担,企业就说,那我更少雇一点人吧。这就涉及到我们第四个体制,就业体制。  [15:55]

[李强]:就业体制变了以后,市场型了。最近找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劳动力?13亿人口里大概有7亿八千万劳动力,哪个国家敢说我提供7亿八千万劳动力,没有人敢说。所以你就能看到,这么大一个就业压力,就有一个悖论,当你想把保障水平提的更高的时候,企业就感到我负担更重,负担不了。前一段我们在辽宁调查发现,当你更多的想提供保障时,就会出现企业不愿意雇佣更多的人,就使得更多的人失业,这样就使更多的人贫困。  [15:55]

[李强]:最后,我想总结一下,27年以来,邓小平先生开创的改革是很伟大的,到今天我们在和谐和保障方面,大体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我非常简单的总结一下:第一我们做到公平和效益的调节关系,当我们调节这个社会,我们更多强调效益时,公平方面就很难,当我们更多的突出公平的时候,效益方面又碰到难题。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特点。  [15:55]

[李强]:我曾经写了一篇论文,大家可以上网上看一下叫“丁字型社会结构”。我做了一个分析,做完以后发现,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特点,一个大“横道”,一个大“竖道”,“横道”是农村,“竖道”是中层阶级,当毛泽东政策往下靠的时候,大家都变得比较贫穷,于是我们往上拉,这个时候覆盖面出现很大问题,27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感到,恐怕我们要找一个中和点,中央现在精神也很正确,就是微调,不要做大幅度态度,逐渐找到均衡点,使得两方面兼顾。  [15:55]

[李强]:第二保障与和谐问题涉及到一个利益关系,我觉得核心是我们怎么样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使得我们不至于出现利益太大损失的群体。中央提出要改革,使得全体居民分享改革成果,我觉得提得很好,即使是低收入者也应该分享到改革的成果,通过保障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了。  [15:56]
 
[李强]:第三,我感觉,我们要理解改革的长期性,即使是推进改革,说实在的面对一个13亿人口,将来15亿人口,这个保障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我感觉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15:56]

[李强]:最后,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思想是对的,叫“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于改革还是要再思考,我们只能说我们在做探索,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说,它的经验是适合中国的,中国确实情况很特殊,我觉得我们未来,要在这个方面逐渐作出探索。谢谢。  [15:56] [NextPage]

[王东进]:下面我们请北京大学李玲教授演讲,李玲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部主任,主要从事卫生经济、卫生服务管理、医疗计划评价和商业方法研究。她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制度”。大家欢迎。  [15:56]

[李玲]:谢谢主席,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来跟大家交流关于如何建立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我有一点点更正,节目单上英文的翻译,我的题目好象有一点不恰当。刚才各位专家都谈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大家知道,现代社会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16:00]

[李玲]:这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它不仅仅为社会成员分担风险,提供保障,还会对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国际经验,我们中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医疗保障系统。  [16:00]

[李玲]:首先我们看看美国的经验。  [16:00]

[李玲]:美国的医疗保障主要是由雇主,也就是由企业提供的。它的保障系统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增长快,劳动力短缺,当时政府限制企业、限制雇主提高工资吸引工人,但是医疗福利不在限制之中,于是各企业就纷纷提供医疗保险给员工,员工对其评价很高。于是它成为吸引工人的一个法宝。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以后,“法宝”变成了企业非常沉重的负担,在过去的五年里,美国的医疗保险上涨的速度,相当于通货膨胀5.5倍,工人工资上涨的4倍,以及商业收入的2.3倍,通用汽车公司为其工人、退休人员以及家属去年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是58亿美元,今年估计要到70亿美元。  [16:01]

[李玲]:2004年美国总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6%,人均医疗费用是6280美元,在这么巨额的支出下,美国还有近6千万人口没有参加足额的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费用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呢?主要原因还是制度的设计有瑕疵,在美国保险是以雇主体制的为保险主体,医疗服务是以市场的机制为主导,所以在这个体制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医院都没有积极性控制费用,各方的力量都在推动费用不断地上升。所以美国的企业现在是不堪重负,通用汽车、福特、通用电器和美国几大航空公司,都由于巨大的压力以及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而且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16:01]

[李玲]:所以美国目前医疗体系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目前他们体制里,没有办法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美国的教训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人力资本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中国劳动力享有价廉物美的优势,而劳动力价格,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和所有的福利,所以与其说中国劳动力便宜,不如说中国的劳动力保障体制便宜或者说是“缺乏”。我们在构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必须要保持我们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仅要广覆盖,而且要低成本。  [16:01]

[李玲]:如何建立广覆盖、低成本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美国在克林顿总统上台后发展的管理保健制度以及美国军人系统直接提供医疗福利的机制,和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发现,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可以集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医疗保障和监管功能于一体,政府能在制高点上全面规划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能够将政府的职能、医疗卫生的特点和公民的需求,有效统一起来,具有更强的目标与手段统一的优势,广泛合一的优势,以及信息共享的优势,能够更好的控制医疗费用。因此中国应该建立以广覆盖、低成本为发展原则的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6:02]

[李玲]:第一它是以人民健康为目标。不是仅仅医疗保障。是综合公共卫生、环境、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的全民基本健康保障,而并非是单纯的基本医疗的保障。  [16:02]

[李玲]:它实行广覆盖,就是不仅仅是覆盖所有的人群,而且也指覆盖的内容广,是健康的保障,既有基本医疗,也有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以及一切与健康相关的所有领域。  [16:02]

[李玲]:第二由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通过结合保险和医疗服务为一体,来有效的控制医疗成本。理论上讲,集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全民医疗体系是最佳的医疗保健体系,建立于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公立医院的优势,建立基本健康保障体系,从制高点上控制医疗成本。  [16:07]

[李玲]:第三,明确控制医疗成本是全民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关键。一方面,全民基本健康保障,应该重视预防保健、公共卫生,通过促进健康,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同时全民基本健康保障,应该在原来低水平的基础上,明确为低成本的定位。采用适宜的和有效的医疗方法,在控制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控制医疗总费用,并兼顾费用的分担机制。  [16:07]

[李玲]:第四在建立基本健康保障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满足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建立全民基本健康网,并不排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可以让更多的人按照个人的条件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而政府所建立的基本保护网,可以尽可能的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公立医院也可以通过高收入的项目来补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解决政府对医疗投入不足的问题。  [16:07]

[李玲]:参考一些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和医疗体制的现状,建议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框架如下:  [16:07]

[李玲]:第一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由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居民就近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注册,一旦患病应首先选择到登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社区服务中心治疗不了的疾病,依次转诊到相应的二级和三级医院。如果按照这样的程序就诊,患者只需要付确定的挂号费就可以享受规定的基本医疗和住院服务,这对于城市的低保、农村的贫困居民,他们可以享受免挂号费。当然患者有一定的适当的自付的比例。  [16:07]

[李玲]:为了保证三级医疗体系的有效率的运转,使各级医院有转诊和控制费用的激励机制,应该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一级和二级以及三级医院垂直整合,建立医疗集团,三级医疗机构以公立的为主,符合条件的社会医疗机构,也可以纳入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接受相应的监管。  [16:07]

[李玲]:第二设定全民基本健康保障的医疗服务目录,以确定这一计划所覆盖的范围,对住院天数、手术病种、检查范围作出限制,基本享受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目录中的服务,享受医疗补贴,其它的用于商业保险。  [16:08]

[李玲]:第三政府用于卫生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民基本健康保障计划。按照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区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门诊住院的费用。  [16:08]

[李玲]:我们按照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和《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综合考虑虚高的医疗费用的控制,潜在需求的释放,政府支出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对费用进行了估算,我们估算的结果,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政府的财政支出每年为2690亿人民币左右,分别占我国财政支出的9%,占GDP的2%,占目前卫生总费用的30%,它接近或者低于同类国家水平。  [16:08]

[李玲]:这点我们国家是完全有财政承担能力的。所以考虑我们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政府财政的承担能力、医院的收支平衡能力,以及结合我们国家人口规模,中医药的传统等优势,以及对支付方式进行调整,实行收支两条线等机制设计,我们认为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具有可行性。  [16:08]

[李玲]:第一、我们拥有现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国家的医院以政府医院为主,政府有能力构建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  [16:08]

[李玲]:第二、我国具有人口的规模优势。刚才李强教授讲中国人口巨大,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人口是有规模优势的。国外大量的医疗机构,它的固定成本非常高,因为它没有人口的密集度,尤其是基本的医疗服务,是以固定成本为主,我们人口密度大,就诊量大,医院完全可以发挥薄利多销的优势。目前的应就诊未就诊量达到50%,只要这50%的患者都去医院就诊,即使费用显著降低,也不会影响到医院的收入。  [16:08]

[李玲]:第三、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对基本医疗服务来说,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以及技术人员,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设备要求也比较低,我们国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  [16:08]

[李玲]:第四、中医和中药可望在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中医具有成本低廉、预防为主的优势,适合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尤其在全球都面临“看病贵、看病难”的背景下,全球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除了各种制度的原因,还有就是以西医为主导的理念,它是以治疗疾病为中心,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使得治疗的手段不断地提升,使得成本的上升几乎是不可控制。其实效果并不是很佳。  [16:08]

[李玲]:所以中医现在在西方其实也是非常流行,很看好。所以也许中医能够解决目前全球面临的问题,能够创造出我们独特的模式。  [16:09]

[李玲]:实施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制,是对现有体制的深刻变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目前“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依靠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现有公立医疗机构人员优势,我们有希望创立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谢谢大家。  [16:09]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李玲教授的演讲。下面我们请中央财政大学褚福灵教授演讲。褚福灵教授现在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社会保障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化解社会风险,走向社会和谐”大家欢迎。  [16:09]

[褚福灵]:谢谢主席。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我发言的题目是“化解社会风险,走向社会和谐——论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  [16:14]
 
[褚福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就需要建立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风险。  [16:14]

[褚福灵]: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是“架构”上的完善与成熟,其次是内容上的完善与成熟。社会保障体系好像一座大厦,社会保障体系架构就是社会保障大厦的纵横支柱。坚固的、布局合理的“支柱”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也正是这些支柱所形成的科学架构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基础。  [16:15]

[褚福灵]:一、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6:15]

[褚福灵]:社会保障体系架构是同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相对应的范畴,是指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主体框架)。探讨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6:15]

[褚福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的社会。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会遭遇到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年老风险、疾病风险(看不起病)、失业风险、伤残风险、生育风险(生不起孩子)、住房风险、失学风险(上不起学)、贫困风险、灾害风险和冤屈风险(打不起官司)等。为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系统,以化解各种风险。因此,通过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将有可能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扶、育有所补、住有其所、学有所供、贫有所帮、灾有所援、理有所诉”之目标,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从而使社会走向和谐。  [16:16]

[褚福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研究认为,世界各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是不完全科学的,主要表现在“模糊保障对象”和“忽略风险预防”两个方面。为了消除理论上的误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改变传统思维定势,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架构理论,建立起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使社会保障理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16:16]

[褚福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探索,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并没有真正形成。改革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的现象,人们不仅要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保障哪些群体,应当保障这些群体的哪些方面,在需要保障的这些方面,应当保障到何种程度。对于以上问题,能否给予科学回答,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成败。  [16:17]

[褚福灵]: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已经具备相应的实践和理论条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已经基本具备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的实践条件、理论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必要也有可能摆脱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主义保障架构实现质的飞跃,进而达到社会保障体系架构的成熟与定型。  [16:18]

[褚福灵]:二、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架构的思路。要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架构,需要回答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什么?二是保什么?三是如何保?四是谁来保?五是怎么做?。  [16:19]

[褚福灵]:一、“是什么”。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架构,符合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符合社会保障内在规律要求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是以弱势群体为重点保障对象,以防范和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生活质量为高层追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是体现人本化、统筹化、动态化、预警化和高效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  [16:19]

[褚福灵]:二“保什么”。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保风险的架构,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不应当是保障某些特定的人群。而应当是防范和化解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风险。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应当是保风险的架构即化解和防范社会风险的架构。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的保障体系就是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保障体系就是非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  [16:19]

[褚福灵]:三“如何保”。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以预防为基础的分层保障架构。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遭遇的社会风险,往往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社会预防、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服务等多层次予以适度保障。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分系统构成了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多级防火墙。这些防火墙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的保障层次,这些保障层次是预防体系、救助体系、保险体系和福利服务体系。  [16:20]

[褚福灵]:四“谁来保”。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大家保大家的架构,要防范和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遭遇的社会风险,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们遇到的社会风险由谁化解,或者说,所有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关什么样的主体进行投入,这是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必须回答的问题,研究表明要防范和化解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风险,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也就是说要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不能光靠政府承担,也不能光靠个人或者家庭承担,需要国家、组织、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  [16:20]

[褚福灵]:五“怎么做”。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的构建,要分步进行,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改革,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集中政府、科研、实业等部门的专家,共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以高效运转为原则,设计出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的具体方案。  [16:20]

[褚福灵]:第二阶段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个地区实施方案细则,并逐步落实方案。第三阶段根据各地的肢执行情况,逐步调整和完善现有方案,一旦方案定型,就可以为社会保障立法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化。  [16:20]

[褚福灵]: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的目标模式。研究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的目标模式有社会保障体系的纵横支柱架构,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单元架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子系统架构所构成。  [16:20]

[褚福灵]:第一\社会保障体系的纵横支柱架构。社会保障体系的架构主要取决于保什么、保障对象和保到何种程度、保障层次两个纬度,如果把社会保障体系比作一个大厦,“保什么”这个纬度就构成了社会保障大厦的纵向,纵横支柱交错融合,形成了社会保障大厦的纵横支柱架构。社会保障大厦的十大纵向支柱是,老年保障制度、健康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伤残保障制度、生育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教育保障制度、灾害保障制度、贫困保障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  [16:20]

[褚福灵]:四大横向支柱是:预防层制度、救助层制度、保险层制度和福利层制度。  [16:21]

[褚福灵]:第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单元架构,如果把社会保障体系比作一个网络,“保什么”这个纬度就构成了社会保障网络的纵向网绳,保障何种纬度就成了社会保障网络的交错融合,形成了社会保障网络的保障单元架构。  [16:21]

[褚福灵]: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子系统架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有十大子系统构成。这十大子系统是老年保障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就业保障体系、伤残保障体系、生育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教育保障体系、贫困保障体系、灾害保障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  [16:21]

[褚福灵]:老年保障体系架构有年老预防、老年救助、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服务等项目组成。健康保障体系架构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救助、医疗保险、医疗福利等项目。就业保障体系架构包括失业救助、失业预防、失业保险、就业服务等项目。伤残保障体系包括伤残救助、工伤预防、工伤保险、残疾人服副。住房保障体系包括住房救助、住房保险、住房福利和无房育房等项目。贫困保障体系架构包括贫困救助和贫困预防两大方面。灾害保障体系有灾害救助、灾害预防和灾害保险灯项目。法律保障体系架构包括法律援助、法律纠纷的预防等项目。  [16:21]

[褚福灵]: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纵横支柱架构,保障单元架构和子系统架构的综合就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并由此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网络和和谐社会的,保障网络。  [16:21]

[褚福灵]:四、若干结论。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可以讲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之中,使各个群体之间的保障制度既有区别又衔接融合,真正实现公民皆保障和劳动者皆保障之目标,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可以建立起以社会预防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新格局,变被动保障为主动保障。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是统筹城保与农保。  [16:22]

[褚福灵]:分析表明,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不仅有利于解决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且有利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走向全面和谐,从而一旦构建出社会保障的科学架构,就可以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走向成熟和定型,并为社会保障立法奠定理论基础,谢谢大家。  [16:22] [NextPage]

[王东进]:谢谢。按照原来计划,我们今天还请了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郑新立先生演讲,因为他临时有任务不能演讲。所以他的演讲材料已经发给大家。  [16:22]

[王东进]:女士们、先生们:刚才八位专家教授,利用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实践,深刻的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探讨了完善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权益,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借鉴国际经验等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相信大家也能从中受到启迪,劳动保障部将对各位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研究,充分吸纳到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中去。今天,我们探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专家们的发言和精彩的演讲对我们大家有很大的收获,达到了论坛的预期目的,现在主旨论坛就到此结束,请大家休息一下,下来还有一个专题要接着,谢谢大家。  [16:22]
 
[人民网]:稍后请继续关注专题内容。  [16:24]

[王建伦]: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从现在开始的两个小时时间,我们将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专题研讨。非常欢迎各位来宾参加这个专题的讨论。  [16:33]

[王建伦]: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主席台就座的嘉宾。国务院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小组成员、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先生;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女士;吉林省副省长李斌女士;黑龙江省副省长王东华先生;国务院试点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国务院试点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关信平先生;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珍女士;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巴雷特·里得女士。我是王建伦。  [16:34]

[王建伦]: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200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就是众所熟知的42号文件,决定2001年在辽宁省全省开展试点,自此拉开了试点的序幕。继辽宁省试点之后,2004年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国务院已经决定,从2006年开始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扩大到东北三省之外的8个省区市。  [16:35]

[王建伦]:为保证试点的顺利进行,国务院于试点之初即成立了由劳动保障部牵头的试点工作小组,负责对试点工作的具体协调和指导。目前该小组包括劳动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和全国总工会8个成员单位。  [16:35]

[王建伦]:东北三省省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将其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了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增强了职工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维护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做好吉黑试点的总结评估工作,国务院试点工作小组成立专家组,并向国务院提交了评估报告。  [16:36]

[王建伦]:我们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探索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仍很艰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着覆盖范围较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基础管理薄弱等诸多问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农村城镇化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题研讨社会保障体系试点问题,将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希望与会嘉宾踊跃发言,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献计献策。  [16:37]

[王建伦]:首先,请关信平先生代表专家组介绍试点评估的总体情况。我先说明一下,由于时间有限,请每一位演讲嘉宾严格按照预定的时间掌握。  [16:38]

[关信平]:谢谢大会组委会邀请我,给我这个机会作一个发言。  [16:41]

[关信平]: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国务院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小组专家组由组长王建伦同志带队,对吉林、黑龙江两省试点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现将专家组的基本结论及建议介绍如下:  [16:41]

[关信平]:一、两省试点任务完成的基本情况  [16:42]

[关信平]:首先,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是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两省基本完成并轨任务。  [16:42]

[关信平]:到2005年底,吉林省共完成并轨130万人,共支付经济补偿金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5亿元、地方各级财政33.1亿元、企业自筹50.6亿元,人均8800元。清偿企业欠职工债务总额29.5亿元,人均7108元。并轨人员中,65%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就业,88%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  [16:42]

[关信平]:同期,黑龙江省共完成183万人的并轨,共支付经济补偿金134.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0亿元、调剂使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结余14亿元、地方各级财政51.7亿元、企业自筹38.6亿元,人均8367元。清偿企业欠职工债务总额56.7亿元,人均7538元。并轨人员中,44%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就业,63%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  [16:43]

[关信平]:第二,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6:43]

[关信平]:一是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照最初的试点方案规定,吉黑两省均从2004年1月1日起,按5%的比例起步做实,中央财政补助3.75%,地方财政补助1.25%。而到2005年底两省实际做实到6%,增加1个百分点的资金主要通过基金征缴解决。  [16:43]

[关信平]:二是改革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吉黑试点中,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 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预期计发月数,而预期计发月数按城镇人口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来确定。同时,两省采取了新老计发办法平稳过渡的办法,使新计发办法受到退休人员的普遍欢迎。  [16:43]

[关信平]:三是加强了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在大量职工并轨和灵活就业的情况下,两省保持住了参保缴费人数不下降的良好势头。吉林省实现了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比例不降低,征缴和清欠双增长。黑龙江省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实际缴费人数、基金征缴额、清理企业欠费"四个增长"。  [16:43]

[关信平]:四是规范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吉林省采用"两级调剂,分级负责,定额补助,自求平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省级调剂基金,实现了全省各类参保企业的省级统筹。黑龙江省从2005年5月1日起,以统一统筹项目、统一计发办法、统一基金管理、统一业务规程和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经办机构为目标,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对各地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16:43]

[关信平]:第三,两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有新的进展。  [16:44]

[关信平]:近年来两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两省还出台了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政策,明确了关闭破产和改制改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和资金渠道,制定了并轨人员医疗保险接续办法,吉林省还出台了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办法,逐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吉黑两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收入也大大增加,其扩面的重点对象是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进城务工人员等。  [16:44]

[关信平]:第四,两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以加强,均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并且健全了四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制度。  [16:44]

[关信平]:2005年底,吉林省低保对象有136万人,平均月补差68元,2005年支出10.7亿元;黑龙江省低保对象有150.6万人,平均月补差63元,2005年支出11.7亿元。此外,两省还建立低保和再就业的联动机制,实现动态管理。试点期间两省低保人数分别下降10万人和7.6万人。再有,对低保人员实施了分类管理和分类施保,建立了综合性救助体系,并收到良好效果。  [16:44]

[关信平]:第五,两省均加强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16:44]

[关信平]:在两省试点工作中也还有一些没有很好完成的工作。例如,试点方案规定,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且无力缴费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当地低保标准由民政部门全额发放基本生活费。但由于没有明确资金渠道及地方财政困难,目前这项政策尚未实施。另外,试点方案还规定要积极研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也由于各省无法单独操作而未落实。再有,两省的企业年金发展尚需进一步推进。为此,专家组建议试点工作小组认真研究具体方案,督促落实这些工作。  [16:45]

[关信平]:二、试点的主要成效  [16:45]

[关信平]:首先,两省的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16:45]

[关信平]:其次,试点对人们"一次就业定终身"传统的就业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使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更加深入人心。试点解决了多年来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难的问题,企业逐步建立起新的"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同时,大批下岗职工转移到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实现了劳动力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的流动,优化了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16:45]

[关信平]:再有,试点促进了两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并开始了对建立长效机制的初步探索。在试点过程中,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都取得重大进展,初步构建了独立于企业之外、保障制度规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16:45]

[关信平]:最后,是试点工作促使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和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试点还进一步拉近了党委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16:46]

[关信平]:总而言之,两省试点较好解决了制约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时也为全国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专家组认为,中央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决策是正确的,两省的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和宝贵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6:46]

[关信平]:三、试点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6:47]

[关信平]:一是试点方案规定,做实个人账户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构成,导致与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构成的事实相矛盾,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什么,应该是发放当期的退休金,而不是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是由个人缴费形成的,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16:48]

[关信平]:二是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足额和到位不及时,影响了个人账户动态做实。  [16:48]

[关信平]:三是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框架。  [16:48]

[关信平]: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试点工作中解决。  [16:49]
 
[关信平]:四、有关政策建议  [16:49]

[关信平]:专家组提出,在下一步的试点中应当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和共同推进;更加注重理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尤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  [16:49]

[关信平]:同时专家组提出以下具体的政策建议:  [16:49]

[关信平]:一是理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建议尽快实行省以下社保经办机构垂直管理,以适应省级统筹与个人账户由省一级管理的要求。  [16:49]

[关信平]:二是要规范做实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尽快建立个人账户基金以省级为管理单位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运营的制度框架,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基金的完整性、增值性和合法性。本人认为,对个人账户能否做到有效的管理及安全的投资运营,是部分累积极制养老保险体系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抓紧研究出台做实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办法。要明确个人账户的管理及投资运营方面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  [16:49]

[关信平]:另外,要继续完善养老金计发机制,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控制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趋势。  [16:50]

[关信平]:三是应着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并加强对失业的调控。  [16:50]

[关信平]:四是解决历史遗留的关闭破产企业及并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并轨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并研究制定覆盖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政策。  [16:50]

[关信平]:五是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范围,设立分层救助体系,按其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在现有低保对象中分出一定的层次,针对各层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救助;同时将综合性救助延伸到低保对象以外的"边缘户",对他们中确有困难的家庭提供救助。同时,应继续探索低保与再就业的联动机制,使低保制度既能切实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能调动他们再就业的积极性。  [16:50]

[关信平]:六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制。面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应逐步将外来劳动力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性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制。在其初期阶段主要解决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协调问题,以便进入城市的劳动者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并且使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劳动者能够保留和接续其社会保障关系。在此方面应该尽快出台全国性政策。  [16:50]

[关信平]:另外,专家组还提出了适时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防止赡养率上升过快和替代率下降,以及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等方面的建议。  [16:51]

[关信平]:最后,专家们建议,在下一步的试点中专家们能够同步参与调研,以便适时地了解第一线的试点情况,及时对试点的成效及问题做出反应,使试点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16:53] [NextPage]

[王建伦]:一会儿还要留出时间来,请嘉宾和作报告的嘉宾交流。我非常感谢关教授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了很快的速度,这么丰富的内容介绍完。现在我们请鲁昕女士讲演,她讲演的题目是“公共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大家欢迎。  [16:53]

[鲁昕]:27年的制度变革,我们国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架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同时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再分配的工具,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财力规模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应该说,我们国家已经有能力、有条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题目。  [16:54]

[鲁昕]:一、公共财政本质决定了社会保障存在的客观基础。  [16:55]

[鲁昕]: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之上。与市场经济相近的一种财政模式一般认为,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性、非盈利性、调控性、法治性构成了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财政是Public Finance的中文译词,起源于西欧,是随着实际的产生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弥补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方面的失灵。  [16:55]

[鲁昕]:市场经济是一种依靠市场机制组织和调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经济制度。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大问题,由于受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市场功能的局限性、市场自身的不完善,形成和市场外部环境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常常表现为资源配置失效、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缺陷,调节市场失灵,实行政府干预,财政作为政府履行管理职能的主要物质基础,通过运用税收、公债、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行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共翁服务,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经济稳定器,构成了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作用领域,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要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形成社会保障基金,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通过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以政府为主体实施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6:57]

[鲁昕]: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保障属于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在分配顺序上属于最优先安排的项目之一。因此,公共财政的本质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存在的客观基础。  [16:59]

[鲁昕]:二、公共财政的建立,决定了社会保障平稳运行的物质基础。  [16:59]

[鲁昕]:公共财政有别于计划经济的生产建设财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围绕财政公共化改革,我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客观上要求政府财政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中解脱出来,将大部分财政资源从竞争性、生产性领域退出,转向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1998年12月,李岚清同志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从此,公共财政观念深入人心,统领着财政改革的基本方向,历经8年的工作实践,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框架得以初步构建。一是在加强收入征管的基础上,逐步将政府非税收纳入预算管理,初步形成了一个体制健全征管科学的公共财政相对稳定增长机制。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量达到3.16万亿元,是2000年1.34万亿元的2.4倍,年均增长,418.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5%,提高到2005年的17.3%,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二是创新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个财力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求效益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各项改革,在不同政府级次得以较好推行。三是通过探索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查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等多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初步形成了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运行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文教科卫、社会保障(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5.3%、18%、7.4%,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化改革取向。  [17:00]

[鲁昕]:在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同时,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两个确保”、推进社保试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基本实现,多数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基本确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1.75亿人,比2001年的1.42亿人净增加330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6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8亿,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059万人。  [17:04]

[鲁昕]:众所周知,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几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社会救济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公民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必须始终认真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保障义务。社会福利是政府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不附加任何条件地提供给每一位符合规定的公民;优抚安置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优抚对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69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401亿元,国家财政(预算内)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达706.7亿元,国家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达到1794.2亿元,是2000年526亿元的3.4倍,年均增长27.8%。辽宁作为率先开展社保试点的省份,在3年试点起点,各级财政筹集社保资金357亿元,占全省社保资金总量的42%。2005年,辽宁社保支出(社保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210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7.4%。  [17:09]

[鲁昕]:总的看,伴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初步建立,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得到强化,较好地实现了社保责任主体的转变。因此,一个强大、有力的公共财政体制,是确定社会保障制度平稳运行的物质基础。  [17:09]

[鲁昕]:三、公共财政的完善,决定了社会保障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7:10]

[鲁昕]:社会保障是维系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国家公共政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千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的扩张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目前,我国已步入这一时期,人们对满足温饱的需求开始转为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让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唱主角,既是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17:11]

[鲁昕]:应该看到,在当前我国人口和经济结构变动时期,公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相比之下,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在履行稳定职能方面,公共财政的内在稳定器,功能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所得税制度与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分配不公等问题,200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为0.46,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这一警戒线。在资源配置方面,普遍存在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职责划分不清、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保障分担机制上面不明确等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三项基本民生指标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2.9%、2%,除了柬埔寨、津巴布韦等国比我国低之外,绝大多数国家都高于我国,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而征缴模式的落后进一步扩大了资金的缺口,个人账户空转,收支不抵的现象比较严重,按照有关方面的计算,在现行的缴费比例下,如果按完全预筹积累计算,中国的养老基金缺口大约为2-3万亿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养老保险,形成债务约达3万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处初级阶段,具体体现在一是经常性财政投入尚建立起来,尽管近几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连年大幅增加,但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比例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特别是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导致财政对于社会保障投入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17:17]

[鲁昕]:二是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财政方面责任不清,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仍然处于县级统筹和市级统筹的分散管理状况,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在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中,90%以上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不足10%。三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国社保基金实现收益52.85亿元,收益率只有3.12%,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7:18]

[鲁昕]:社会保障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基本要素,是政府全面、有效地履行职能的制度需求,国内外实践表明,没有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完善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  [17:18][NextPage]
 
[王建伦]:下面有请吉林省副省长李斌女士演讲。她的演讲的题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立基本养老保险长效机制”。  [17:19]

[李斌]:就业再就业关乎民生,牵系发展。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结合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在扩大就业再就业,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17:20]

[李斌]:一、就业再就业事关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  [17:21]

[李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较大的难题是"人往哪里去"。吉林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企业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在试点中,130万人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绝大多数人员需要转移到新岗位,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17:22]

[李斌]: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将下岗职工从原企业剥离出来,减轻企业负担,实现劳动组织、人员结构、职工素质的优化,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用工、分配制度,企业才有条件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需要。下岗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既可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也可用作启动资金,通过再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实现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就业的稳定,有助于社会保障关系的稳定,从而解除生活保障的后顾之忧。三是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下岗失业人员在实现再就业的过程中,择业观念将得到更新。通过学习掌握新技能,在市场中找到新的就业岗位,有助于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和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2005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投资增长53.8%,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7.2%,民营经济增长23.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8%和8.8%。  [17:25]

[李斌]:二、坚持就业优先,采取有效的就业促进措施。  [17:25]

[李斌]:在试点中,我省坚持将就业再就业作为并轨的核心工作和前置条件,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17:25]

[李斌]:(一)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2002年以来,我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再就业政策,仅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就制定出台了34个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文件。积极就业政策在鼓励服务业、小型加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和援助困难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作用。到2005年末,全省47.9万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中,有10.28万人享受了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15.71万人享受了税收扶持政策,1.97万人享受了社会保险补贴政策,2.63万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享受了岗位补贴政策。  [17:27]

[李斌]:(二)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号召全民创业。在并轨人员再就业工作中,突出创业促就业这一根本措施,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试点两年期间,18个省直部门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近30项系列活动,培养了一批创业骨干,征集推广了一批创业项目,累计促进了54万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促进就业与发展经济的紧密结合。  [17:27]

[李斌]:(三)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就业援助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充分发挥基层平台作用,开展失业登记就业登录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并轨人员灵活就业申报及协议管理制度,明确对签订《灵活就业协议》的并轨人员给予灵活就业补贴。加强对并轨灵活就业人员的信息、培训、维权和社会保险等服务,提高了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加大对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力度,全省县级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部设立援助窗口,定期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特别是省政府决定自2005年起的3年内,在全省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万个,通过政府购买的办法,积极解决"4050"人员、低保困难家庭、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目前,已开发6万个,集中安置了一批就业困难人员。  [17:29]

[李斌]:(四)统筹城乡就业,积极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建立再就业基地。依托"万名吉林保安进北京"、"吉林家政大姐"等项目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组织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开展资源管理、就业服务、劳务输出等工作,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到了60%以上。2005年全省劳务输出328.48万人,其中输出城镇劳动力近70万。2005年我省延边州实现涉外劳务收入8.76亿美元。  [17:29]

[李斌]:(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培训规划,健全市场化和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十五"期间有113.7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规范提高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质量,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比"九五"期末提高了45%,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建立起省、市(州)、县(市、区)、街道、社区五级服务网络。省及大部分市(州)建成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中心。普遍建立了职业供求状况和工资指导价位分析发布制度,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17:30]

[李斌]:(六)强化失业调控,有效控制失业率攀升。制定失业调控工作方案。强化关闭破产及改组改制国有企业人员安置工作,规范企业裁员行为。普遍建立失业保险、低保和再就业联动机制,规范失业统计,并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试点期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5%以内,有效地避免了失业率的过快攀升。  [17:30]

[李斌]:在试点工作中,由于我省坚持围绕促进就业再就业开展并轨工作,到试点结束,全省130万并轨人员绝大部分实现了再就业。在享受国家财政补助政策的96.6万并轨人员中,实现再就业94.6万人,再就业率97.9%。从再就业人员构成看,被原企业改制后招用22.1万人,被其他单位招用7.6万人,自主择业自谋职业以及灵活就业64.9万人。在灵活就业中,就业状态比较稳定的占50%左右,保证了试点期间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17:30]

[李斌]:就业工作的开展和并轨任务的顺利进行,为完善社保试点任务、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全省城乡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到2005年末全省各类从业人员达到了1240万人,扭转了"九五"期间从业人员逐年递减的局面。全省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试点中为130万名并轨人员兑现经济补偿金108.7亿元,企业现金偿还拖欠债务12.1亿元,不仅缓解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也一定程度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  [17:30]

[李斌]:三、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17:31]

[李斌]:在试点工作中,我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促进就业的六个体系:  [17:31]

[李斌]:一是促进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将创造公益性岗位,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纳入目标责任体系。将培育创业文化、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等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促进就业、控制失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监督制度,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17:31]

[李斌]:二是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在制定就业再就业政策文件时,重点做好统筹城乡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强促进就业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长期性。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拟出台《吉林省就业促进条例》,归纳总结促进就业的有效政策措施,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规范政府和社会促进就业行为。  [17:31]

[李斌]:三是促进就业的岗位创造体系。以"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为载体,鼓励支持发展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拓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扩大就业容量。进一步完善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办法。加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17:31]

[李斌]:四是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体系。合理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形成制度性的预算安排。将公共就业服务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免费的职业介绍经费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专项扶持资金,解决历史遗留再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经费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金。  [17:32]

[李斌]:五是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努力构筑制度健全、功能完善、规范高效、服务社会、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登记、就业登录、免费就业服务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等制度,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探索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就业服务社会化程度。  [17:32]

[李斌]:就业再就业是一项长期任务,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也需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索。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怀和支持,有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一定会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17:32][NextPage]
 
[王建伦]:谢谢李斌女士。现在我们请王东华先生演讲,他讲的题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立基本养老保险长效机制”。大家欢迎。  [17:34]

[王东华]:我发言的题目“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立基本养老保险长效机制”。  [17:35]

[王东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黑龙江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省份来说,意义尤为重大。我省国有企业比重大,离退休人员较多,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沉重。特别是在养老保险方面,存在基金收不抵支、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统筹层次不高以及覆盖范围过窄等问题,影响了这项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2004年以来,在国务院试点办的精心指导下,我省以社保试点为契机,通过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省级统筹等措施,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长效机制。  [17:35]

[王东华]:一、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并部分做实,着力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  [17:35]

[王东华]: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我省在试点过程中,针对试点前我省基本养老保险负担比例较高,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导致个人账户基金长期处于"空账运行"状态,难以实现"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初衷的实际,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从11%调整到8%,全部为个人缴纳;从5%起步,逐步予以做实。目前,个人账户做实规模已达到了7%,累计做实40.8亿元。通过这一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地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的根本转换。个人账户实现部分积累,使基本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形成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二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确保将来养老金发放提供了资金保障,规避了政府的支付风险。据试点前预测,维持"现收现付"的制度,政府对养老金的实际财政补助将呈持续上升趋势,未来支付风险难以控制;而试点后,由于留有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财政补助的增长速度渐缓,风险大为降低。三是促进财政投入,推进了公共财政建设进程。截至2005年末,中央财政共补助我省由于做实个人账户所产生的当期发放资金缺口21亿元,地方财政累计负担7.64亿元。中央财政对“做实”后产生的统筹基金当期缺口补助,引导了地方财政的资金分配,既有利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也促进了地方财政调增用于积累性养老保险的支出。  [17:35]

[王东华]:二、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着力构建参保缴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7:35]

[王东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在体现参保人员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省以前执行的国发[1997]26号文件确定的计发办法,在实践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基本养老金结构不合理、个人权益体现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参保人员的缴费积极性。在国务院试点办的指导下,我省通过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有效破解了上述难题。一是强化了参保缴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试点后,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确定为一年一个百分点,并将缴费年限与待遇水平、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与个人缴费工资高低挂钩,从而激发了参保人员自觉延长缴费年限和自觉提高缴费工资基数的积极性。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个人缴费多少和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来确定,形成了多劳动、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参保人员的缴费意识。这些做法对于遏制提前退休、恶意中断缴费,规避以最低参保年限享受同样待遇的道德风险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正是由于建立了参保缴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省在180多万人通过"并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实际缴费人数、基金征缴额度"三增长"。二是基本养老金结构更趋合理。新办法基础养老金占基本养老金的比重,由2004年试点办法实施前的32.9%,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9.2%,强化了社会统筹的功能。个人账户养老金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11.8%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9%,减少了个人账户透支社会统筹基金的几率。过渡性养老金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5.3%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2.9%,利于平衡社会统筹基金对"新人"和"中人"的责任。三是充分体现个人权益,实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实质性公平。新办法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与本人余命挂钩,打破了原办法个人账户养老金无论个人实际余命是多少,计发系数均为1/120的固定模式,杜绝了对缴费时间较长者不公平的现象,体现了多做贡献、多得待遇的原则。  [17:36]

[王东华]:三、实行省级统筹,着力构建市场经济环境下基本养老保险权责的合理分担机制。  [17:36]

[王东华]:提高统筹层次,在更大范围内调剂基金,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也是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试点前,我省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调剂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个别地方在基金"入口"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在本统筹区域内平衡收支,往往在基本养老金"出口"方面控制得过严,有的甚至违规降低基本养老金水平,侵害了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省实行了以"六个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省级统筹。统一各地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平衡了不同地区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打破了参保人员跨统筹区域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的限制,促进了全省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统一企业缴费比例,创造了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省级统筹后,全省平均缴费比例为20.18%,较省级统筹前平均下降2.42个百分点,仅2005年就为企业减轻负担4.13亿元。统一统筹项目,缩小了全省基本养老金水平差距,减轻了企业统筹项目外待遇的支付压力。统一业务规程和信息系统,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规范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和统一经办机构管理,建立了合理的权责分担机制。省级统筹后,对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凡按预算指标完成征缴计划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出现缺口,全部由省统筹基金补齐;凡没有按预算指标完成征缴计划的,缺口由当地财政补齐。通过这种方法,分清了各级政府的责任,既保证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权益不受侵犯,又没有因为省级统筹后责任主体的变化而影响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  [17:37]

[王东华]:四、努力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着力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公平机制。  [17:37]

[王东华]:将具备条件的各类社会群体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既符合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也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我省在试点前,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体制偏向",导致出现不同所有制城镇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保障权利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城镇国有企业多数已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但多数的城镇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混岗集体身份职工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多数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我省在试点期间,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国有企业应参保未参保的企业和职工、国有企业混岗集体身份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对于城镇未参保且无力缴费的集体企业中的退休人员,通过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的方式,基本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其中,对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允许他们按照城镇个体劳动者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把以前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不同城镇社会群体拥有了平等的参保权利和机会,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公平机制。  [17:37]

[王东华]:在国务院试点办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省顺利完成了社保试点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国务院出台38号文件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但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经验,推动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7:38]

[王东华]:谢谢大家!  [17:38] [NextPage]

[王建伦]: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效机制实质上就是这个制度本身的支撑能力如何。特别是在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比较快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制度能不能支撑下去,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涉及到参保人员的根本权益。王东华先生就用黑龙江省的试点结果,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回答。我们感谢王东华先生。  [17:38]

[王建伦]:现在请郑功成教授讲演,他讲演的题目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家欢迎。  [17:39]

[郑功成]:谢谢王部长,我想借这么一个机会,结合这个题目,从宏观的角度谈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社会保障改革只有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好象这个话上午已经讲过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十年前完成的一本《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用50多万字的篇幅论述这个问题,今天我不可能展开,我想从几个要点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也哪些是需要坚持的。  [17:39]

[郑功成]:首先我想在价值追求上。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独特性,它决定了共同富裕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与过去用牺牲效率来换取公平会导致经济失败一样,今天对效率的追求也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我认为要充分地体现出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偏离了这样一个目标,偏心了这样的核心追求,就绝对不是中国特色的东西。  [17:39]

[郑功成]:二是在制度结构上。我不谈正式的基本保障制度怎么安排,我这里强调的就是我们家庭保障与集体保障的传统不能丢,大家感兴趣的是东亚地区家庭保障的问题。我受世界银行行长的邀请到新加坡参加大会,我的演讲最关注的就是中国家庭保障的问题。社会保障政策应当考虑与家庭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亲友互助、邻里互助、集体内部成员互助等等,均是中国可贵的传统,均需要在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时加以考虑。如果丢弃了这种传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的保障制度不是替代家庭保障,而是使家庭保障不断地优化。  [17:40]

[郑功成]:三是在发展道路上循序渐进的方式要坚持,但"渐进"绝对不是"慢进"甚至"不进",而是要在稳妥有序改革的条件下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非常赞同今天上午所讲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社会保障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是我们目前一个特殊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判断,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判断。一方面,以往的渐进改革已经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无论是城乡分割、还是地区差距以及各项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各群体利益的不协调,均非短期内可以调整好的,因此,中国渐进改革与渐进发展的大背景,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道路也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相关社会问题的日益显性化和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平台这样的客观事实,循序渐进不仅要稳妥有序、避免失误,而且要加快发展,因此,不能把"渐进"当作不发展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的理由,更不能因"渐进"而对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视而不见。如果将"渐进"等同于"慢进"或者"不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必然还需要走更长的路,并必然损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7:40]

[郑功成]:四是在责任机制方面,政府承担主导责任的传统绝对不可能也不可以放弃。集权政治是中国的传统特色,这种特色不仅是历代掌权者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养成的习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与依赖也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现行的政治架构也是行政主导模式,如果再加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行政主导取向,表明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更是只能坚持和维护政府主导。讲这一层意思,是有人总是以所谓的国际潮流及所谓的市场化、社会化、私有化等观点,来影响甚至排斥政府责任或者限制政府承担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我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不是政府主导,这当然不仅是指主导立法,而且是财政主导、管理主导乃至于实施主导。在此,我要申明的是,强调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而是政府必须尽到自己的职责,解决国民后顾之忧并不断增进国民福利是政府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职责,同时也只有政府才真正具有这种能力、权力与资源。当然,在政府尽到主导责任的同时,我们确实需要利用社会机制、市场机制或者私人机制,但对这些机制的利用,一定不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责任,而是为了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更好,让全体国民的福利更有保障,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可持续。所以现在回顾起来,减轻政府责任的提法,我是不认同的。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责任是重大的责任,是不可以减轻的。  [17:40]

[郑功成]:五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需要采取统分结合模式。我们国家(这里指大陆地区)既是统一并集权的国家,又是多民族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要想建立全国高度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在50年内都有困难,而我国又并非联邦制国家,也不是法制不统一的国家,中央政策的有效性是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重要保证。如何解决制度无法完全统一的客观困难与国家体制统一集权之间的冲突,我认为只能选择统分结合的模式,即中央确立统一的制度框架、基本法制并具体负责有关社会保障事务(如军人保障、基本养老保险等),并对这些事务实行垂直型管理,同时让地方承担起其他社会保障主导责任,中央政府亦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分担一定的责任,但各项社会保障事务必须明确责任层级与主导者。  [17:40]

[郑功成]: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既需要远看德国与北欧,更需要重视我们的亚洲近邻发达国家---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及我国的台湾与香港地区,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有些特色与我们国家具有相通性。在这里,我觉得美国既不是欧美发达国家仿效的榜样,也不可能是中国仿效的榜样。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宏观层面的观点。  [17:40]

[郑功成]: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澄清若干误区:  [17:41]

[郑功成]:一是将高福利看成病态并不分对象地评论福利病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科学的与不准确的。我也到过不少国家,至少我在福利国家不仅没有看到病态,反而都 是健康的、有序的、和谐的、文明的。大概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从来不崇洋的,但在福利国的问题上却非常相信自己的观察与判断。我们的社会保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是一回事,但否认福利社会则又是一回事。还有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也必须区分对象。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还没有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人而言,需要提醒恰恰应当是加强营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其增强营养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福利病至少在三十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17:41]

[郑功成]:二是高福利将带来低增长并损害一国竞争力似乎是正确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论调至少是不科学的与不准确的。因为我们看到,北欧国家不仅是高福利,也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的考察,我认为经济发展的好坏只能取决于经济政策的好坏和经济政策实施过程的好坏。社会保障的发展并不是经济发展不良的替罪羊,不要将经济政策失误、决策失误与管理者无能所造成的经济停滞或衰退归罪于社会保障的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恰恰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及推进经济改革的巨大功效。  [17:42]

[郑功成]:三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不能养懒汉似乎永远是正确的,但绝对不能成为不发展社会保障和不增进国民福利的理由。我们在人大常委会讨论立法的时候,大家心里已经接受一个现代的人民的立法观点,就是宁愿暂时漏掉一个坏人,也绝对不要冤枉一个好人。我将这条文明法则移到社会保障领域就是,宁愿养一个懒汉或者少数懒汉,也不能让多数人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陷入生存恐惧之中。对于懒汉现象,只能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并强化管理与监督机制,但千万不能以此为由来否定社会保障制度的无量功德。  [17:44]

[郑功成]:四是社会保障要讲效率似乎永远是正确的,因为任何制度都必须讲效率,没有效率的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制度,但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出发,它的效率只能来自公平,应当是公平里面出效率,并且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讲效率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公平。因此,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社会保障领域讲效率是有条件而不是无条件的,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千万不能倒置的。  [17:45]

[郑功成]:五是突出强调经济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似乎永远是正确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但从世界范围考察并非如此。经济因素只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因素,在落后国家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因素的影响虽然偏大,但依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对于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必然下降,因为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和人民福利需求增长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我们国家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的背景下,多考察一下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特别重要的,千万不能以所谓的经济落后来对社会保障严重不足视而不见,更不能以五年前、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眼光,来看待今日中国之经济发展与经济实力。  [17:45]

[郑功成]:六是强调循序渐进似乎是正确的,但依然采取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思维及政策取向,却是有违科学发展与城乡统筹原则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应当更加突出地重视我在1997年就系统提出过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设计问题,否则,以往因改革不到位或者偏离正确方向所带来的失误与缺陷将无法避免,应当在总结以往社会保障改革与体系建设中的成就与经验的同时,以同等的态度与同样的高度来重视总结以往的教训与不足。现阶段的渐进,应当是在制度基本定型的基础上的加速度渐进。  [17:45]

[郑功成]:我想补充几个观点:  [17:46]

[郑功成]:一我们要摒弃一些不好的特色或者传统,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间,有那些不好的特色和传统,就是城乡分割、福利所得与劳动所得不平衡,这是影响我们不健康发展的不好的传统。  [17:47]

[郑功成]:第二禁止既得利益者剥夺他人的权利。  [17:47]

[郑功成]:三坚守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与核心价值观。不违背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  [17:47]

[郑功成]:四防止国际惯例,让政府主导。当然这不是政府包办。利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化,恰恰是为了增进社会保障的效率。  [17:47]

[郑功成]:五是我们应该知道言必信,行必果。  [17:47]

[郑功成]:综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任务并未完成,改革的内容主要已经不是计划体制下的问题,而是以往改革中的不足或缺漏,并非只是体制问题,同时还应包括结构调整、规模扩大、水平提升等方面。一套体系完整、制度健全、水平适度并有序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和谐、持续发展的必要且重要的条件,也是满足全体人民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谢谢大家。  [17:48][NextPage]
 
[王建伦]:当今国际社会上,有160几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如果我们认真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基本制度是一模一样的。我认为这样就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应该遵循的社会保障的共性和基本特点,但是也应该考虑到这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的阶段、社会进步的阶段,它的历史、人文等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就要求一定要建立起和这个国家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比方说执行全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大家都知道的三个典型,一个是智利,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我们国家的香港行政地区,但是全积累的制度,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办法完全不一样。所以非常感谢郑功成教授的讲演,我认为我刚才说的这个话,也可以为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些佐证,谢谢郑教授。  [17:49]

[王建伦]:我们现在请李珍女士讲演,她讲演的题目是“养老保险新政下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制度迫在眉睫”。大家欢迎。  [17:49]

[李珍]:各位代表下午好。我讲演的题目是“养老新政下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制度迫于眉睫”。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按银行一年期计息,现在看来,个人账户做实以后,产生的新的问题就是由于我们的基金运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基金的利息过低,严重的影响了受益人的利益,我们的制度可持续性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  [17:50]

[李珍]:我在这里想谈两个论据,一个是论证养老保险市场运营的必要性,再一个论证它的可行性。  [17:50]

[李珍]:关于它的必要性我有这么几个观点。  [17:50]

[李珍]:无论是从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需求还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建立和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的制度都是非常必要的和迫于眉睫的事情。  [17:50]

[李珍]: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是积累制度的内在要求,从理论上来讲,基金的积累制度,必然要求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我们大家知道,我们选择了部分积累制,我们也知道,积累制优越于现收现付标准制度就是基金积累的收益率必须高于通货膨胀率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在有效的经济当中,银行的利息一般都会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工资增长的速度。  [17:51]

[李珍]:从实践方面来看,个人养老账户的低收益率,已经影响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说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保障退休收入一定水平下的财务收支平衡的长期性。如果以收支平衡为目标,来降低保障水平为代价的话,那么制度的可持续性是应该受到质疑的。我们政策规定,退休金的目标替代水平为平均工资的60%,我认为60%的替代率是基本合理的,但是近十年来,退休金的替代水平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如果在近期我们没有强有力的措施的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水平会继续下降。  [17:52]

[李珍]: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个人账户利率过低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大家知道,银行的一年计利息由1997年的5.67%,下降到2006年的2.25%。而同期,我们的工资水平的增长大大的高于个人账户的利息率,尤其在2000年以后,全国的工资增长水平都在两位数,工资增长高速,而个人账户的利息持续下降,就使得工资平均工资水平和退休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有1.75亿人口加入养老保险,有4300多万人口领取养老金,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这么庞大的一个队伍,不能分享急剧增长的成果,不仅是遗憾,而且是贫富差别拉大的表征和原因。  [17:55]

[李珍]:第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社会资金按照市场的原则来利用和配置,个人账户基金一旦做实将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每一年会有一千多个亿进入这笔基金,这一笔基金如果被强制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负作用是明显的。一是会使资本市场失去长期稳定的市场来源,第二会扭曲市场价格。  [17:56]

[李珍]:第三它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资本市场的结构转换是相悖的。中国现在目前资本市场上,我们正在做的是要改变以间接资本市场为主的结构,转向以直接资本市场为主。我们目前这样一种严投资、松监管的管理制度,政治和经济风险是非常高的,我们知道仅仅有内在投资的冲动,可是另外一方面政策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加上我们的基金在法律上没有独立性,所以政治上的风险是难免会时常出现的。所以需要必要的讨论。我认为在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管理方面,存在着可能性。第一就是基本养老基金市场化运营的基础条件是利弊各半。这一个变化首先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完善和发展带来的。基本养老保险新政要求原来的以县市为单位运行的制度,过渡到省级统筹,个人的账户集中到省级管理,这就意味着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基金规模的急剧效应放大,这两点对于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17:59]

[李珍]:个人账户做实使得养老基金的特点得以彰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具有长期性持续的增量流入、数量巨大等等特点,这样可以保证基金长期投资策略在时间上,在投资功能上聚合投资对象上进行分散投资。不利的因素也是来自于制度的安排,我们这里说的“新政”是指在35号和36号文件指导下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试点的政策。  [18:01]

[李珍]:按照35号和36号文的规定,职工依法交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同时,政策又规定,从2004年1月1号起,按5%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3.75个百分点,地方补助1.25个百分点,并且规定中央财政补助的经费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这些规定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  [18:03]

[李珍]:第一关于个人账户资金来源的表述是自相矛盾的,这会引起基金管理困难以及基金项目的烦琐。个人缴费8%做实其中的5%,却被说成基金来源是政府的补助,于理不通,个人账户管理方面看,现在个人账户记帐下8%的表现为中央的补助、地方的补助、个人的缴费等等若干补助。这样的一种管理方法和增加管理成本。  [18:03]

[李珍]:第二我们大家都知道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一个事业单位,接受委托管理和运营个人账户管理基金与相关的金融管制是相冲突的。  [18:04]

[李珍]:二、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外部环境迅速改善。  [18:04]

[李珍]:首先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的重要性正在获得试点地区管理高层的共识。  [18:04]

[李珍]:第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微观主体的效率得以改善。社会资本的收益明显提高。这些都是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的良好经济条件。  [18:04]

[李珍]:第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中国资本市场法制化的建设提速,市场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运行,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资本管理产业也正在迅速扩大。所有这些与1997年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18:05]

[李珍]:第四人寿保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的资产管理为基本养老制度的基金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是几个方面的论证。  [18:05]

[李珍]:三、政策含义。  [18:06]

[李珍]:中国应该尽快建立有独立人格的省级社会保障基金委员会下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营的基金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过程中基金的完整性、增值性和合法性。  [18:06]

[李珍]:其主要内涵是建议由雇员、雇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投资专业人员和结算专业人员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代表和专业人员组成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代表基金所有权的独立人格。  [18:06]

[李珍]:第二省级管理与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相匹配的。这也能保证基金的适度规模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18:06]

[李珍]:第三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运营的投资管理体制,分离基金管理人、投资人、保管人的多种角色,建设市场管理公司或者其它投资机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委托代理制度和独立的保管人制度,实现基金管理的专业化。总而言之一句话,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而言,基金的市场化运营不是万能的,但不作为是万万不能的。谢谢大家。  [18:06] [NextPage]

[王建伦]: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对于个人账户这个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撑能力和它的长效机制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李珍教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建议。作为决策者,是水到渠成?还是先修渠后放水,希望决策者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讲演做深入的思考。谢谢李珍教授。  [18:07]

[王建伦]:现在我们请巴雷特·里得女士讲演,她讲演的题目是“更宽的选择,扩大非正规部门社会保障覆盖面”。  [18:08]

[巴雷特·里得]:谢谢王会长。我们今天正在讨论的,而且在其它背景下也在讨论的,主要是关于非正式领域的社会保障,不仅仅是在中国有这样的讨论,在其他的国家也有。国际劳工局所有的成员国家,2001年的时候,都曾经把这个作为主要的探讨议题。主要是如何能够更大的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我的这些同事们,都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国际劳工局的一员,而且也是我们管理委员会的一员,在2001年6月进行这些讨论的时候,我们的成员国就已经赋予我们办公室这样一种责任,就是我们现在的总司长已经在2003年的时候,开展了这样一次活动,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总司长也决定与社保部共同讨论在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经济方面的社保问题。  [18:10]

[巴雷特·里得]:通过建立这样一个部门,我们发表了一个咨询文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发展自己。比如说在一些转型国家,应该如何建立社保制度。我们希望能够开始一场新的辩论。  [18:14]

[巴雷特·里得]:所以有这样一种需求,要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社保范围,国际劳工局开始了这样一个咨询程序。以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解决社保问题的方法,能够达到全民的覆盖率。我引用别人的话,在社保方面,没有单一的模式,它一直是通过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同以及私有部门的不同,每个社会都应该自己决定如何能够保证自己的社保覆盖全面。并能够保证全民医疗,社会以及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以及各个机构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应该被考虑其中。我认为这一点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此前的一些演讲者也都提到了这一点。  [18:15]

[巴雷特·里得]:那么现在国际劳工局的发展理念到底是什么呢?国际劳工局的理念是集中精力于一些特定的国家,这些国家非常有效地建立了社保的体制。这样一种社保体制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方面都能够起到作用,而且是很灵活的。根据各国的情况不同,有灵活的变化,而且允许建立更加全面的社会体制,而且是一种符合规则的制度,是符合法律的。由国际劳工局设立的受益率是民众能够得到的最低保护程度,所以我认为这些是原则性的目标。  [18:16]

[巴雷特·里得]:最有可能达到全民性的社保,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在扶贫方面作出贡献。这是与各国的经济表现相一致的,而且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减少,以及机会的均等、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减少了对不同民族、种族、性别的歧视,并且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营。我们相信社保体制在一些最贫穷的国家,也可以以我刚才所说的这些条件起步,就是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国民体制,比如包括国民的税收组成以及社会和私人的保险成份。还有证券资金,还有以社区为基础的组成成份,都能够组建以中央为基础的体系。我认为在中国所做的这一切,都能够表明,我们这样的医疗制度,是可以保证居民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是与中国GDP的发展相适应的。  [18:19]

[巴雷特·里得]:而且社会救助的这种形式,包括和相似劳工市场制度相结合,应该能够使这些贫困人口克服他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在他们年老的时候领取到年老金,在年老、伤残、孕育期间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知道主席女士很关心时间问题,我只想提三个可以讨论的点。社会转移支付可以在农村、城镇扶贫方面起到什么作用?最低的生活保障应该怎样与现存的养老保障结合在一起呢?社会转移支付如何能够使社会更加团结,而且使这个国家国力不断地增强,社会更加和谐,使经济不断地发展,就业不断的升高?谢谢主席女士。  [18:21]

[王建伦]:谢谢巴雷特·里得女士。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应该为全体的公民来提供一个相应的,和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不论他住在什么地方,不论他在哪个部门从事工作,也不能看它的能力大与小,我相信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完成这样一个任务。谢谢。  [18:22]

[王建伦]:现在请宋晓梧先生对各位嘉宾的讲演行点评。请大家欢迎。  [18:22]

[宋晓梧]:1998年在企业内部提出建立下岗再就业中心,与过去长期要求在企业内部消化来比,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仍然是一个过渡措施,因为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人员,仍然牵扯了国有企业大量的精力,同时下岗职工拿着下岗生活费到私营企业打工,或从事其它劳动使得劳动力市场秩序有些混乱。所以中国政府从2001年起,明确不在企业内部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首先在辽宁进行了并轨的试点,然后又在吉林和黑龙江扩大了试点。  [18:23]

[宋晓梧]:并轨工作中其实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经济补偿金和企业拖欠下岗职工工资的待遇、债务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应该享受什么样的税收优惠,怎么样做好下岗职工的并轨工作等等,都需要试点来解决。辽宁和吉林、黑龙江并轨工作取得了成功,为全国并轨提供了全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三省的试点为全国养老基金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经验。为了比较平稳的度过中国老龄化的高峰,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为了减轻这种双重负担,许多地方都采取了挪用个人账户基金为退休职工发养老金的办法,从全国里看,个人养老基金大部分透支了,变成了空帐,这样下去,原设计的部分积累制就会实际退化为现收先付制,为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渠道的筹集养老基金等措施外,适当调整养老基金规模,保证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通过试点,现在三省已经做实了个人账户基金,实行了个人账户基金和社会统筹基金的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个人账户的基金不被社会统筹基金透支。  [18:24]

[宋晓梧]:这些措施的推广,对全国养老保险制度下一步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认为,在三省试点中,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对于个人账户基金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来个人账户的最终权益是职工个人的,这是我们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规定的。职工在不同地区调动,个人账户储蓄额要随着转移,职工死亡,个人账户余额由职工指定的继承人继承,这原本是十分清楚的问题,但是由于东北社保试点中由于公共财政补助个人账户空帐,使人产生了一些错觉。不能因为公共财政出了钱,把个人账户混为公共财政。更不能让个人账户进入统筹基金,而把公共财政补助的部分作为个人账户。社会保障试点的时候,应该明确。刚才关信平教授也谈到这方面的问题了,我想把它进一步的说明一下。  [18:29]

[宋晓梧]:刚才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巴雷特·里得女士谈到了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问题,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回顾,因为从1984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环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可以说有很长的时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配套措施推出的。从中国的改革来看,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18:30]

[宋晓梧]:但是,现在回顾起来,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配套措施,政府的注意力当然集中在国有企业职工身上,而对城镇其它人员顾及不够,而农村在一段时间内不提社会保障问题,似乎一提农民社会保障,就是给中央财政施加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目前来说大致解决了,而其他社会成员的养老、医疗参保率不高。就拿东北来说,国有企业的职工解决了,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现在还有132万人都没有解决。  [18:31]

[宋晓梧]:再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长期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配套措施,还难免产生不同群体之间国家里的待遇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例如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基本保障水平差别过大。这个问题,实际提出十多年了,始终没有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从政策上说是实行了统一的制度,但是实际上,至今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也没有参加统一的医疗保险。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国家法定保障水平不一致,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由于制度不相衔接,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往往是“浮葫芦按下瓢”,总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想这两个问题,在东北社会保障试点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完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进一步加以解决。  [18:32]

[宋晓梧]:刚才郑功成先生谈到的问题,我很有同感,我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着许多嗷嗷待哺的贫困居民说你们要总结福利社会的经验,这无疑是对一个将要瘦死的人说你要减肥。所以我很赞同他刚才讲的观点。但是我想补充一点,谈到社会保障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要看到社会保障本身是要为全社会发展,是有效率的,不要说社会稳定本身长期来看提供效率,就社会保障本身当初也是从效率角度出发的,最早的英国福利经济学,在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就是考虑一国的资金按照投资递减规律,如果过多的集中在少数富人身上,使得基金使用效率是不高的。为了提高资基金使用效率,应该政府出来,通过财政转移,提供给穷人。  [18:35]

[宋晓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富人有很多钱了,当他拿到这部分福利时,他最多可能做一次赌博,可能再请一次客,但是对于我们很多需要基本教育,基本医疗的人,他就可以获得教育和身体健康,对全社会来说是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英国的社会福利学最早就是追求整个社会基金的使用效率。  [18:36]

[宋晓梧]:刚才李珍女士谈的问题,应该说是涉及到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一个实际操作的关键性问题,我完全赞同她提出的这些观点,但是提一点意见,就是她说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问题,我想题目是不是可以稍微作一些修改。因为按照现在的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统筹基金,一个方面是个人账户基金。社会统筹基金不存在市场化运作的问题,所以我觉得题目可以再稍微缩减一点。这是以上我做的几点点评。谢谢大家。  [18:37]

[王建伦]:非常感谢宋晓梧先生对各位嘉宾的演讲所作的点评。我们现在再给两个机会,与会者提问有什么问题,可以对我们嘉宾提出来,我们相互再交流一下。  [18:37]

[提问]:我想对李珍教授提一个问题,我在演讲稿里面看到一组数据,一个是您指出工资增长率在2001—2004年分别达到11%、12%、14%,你又指出在上市公司这几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比如1995年—2004年10年间,大致保持了9%和10%,这个数据低于工资增长率,请问您对这个关系,有什么新的评论或者阐述?  [18:38]

[李珍]:这正好说明工资水平通常会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在一个有效的体制当中,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应该是这样。  [18:39]

[王建伦]:在各位演讲嘉宾和与会代表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今天下午这一时段的论坛讲演,今天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18:43]

2006年09月23日18:57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杨静雅)

“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首届年会主题演讲”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724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文章采自网友投稿刊登及网络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中国社保网是一个公益性质网站。文章版权永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文已帮助

最新刊登

1

赞助商链接

猜你喜欢

今日热点

【以案说法】自愿放弃社保,可以吗?

点击排行榜

  • 新闻
  • 观点
  • 政策
  • 案例
  • 知识
  • 办理
  1. 2016事业单位事假、休假、病假的有关政策规定
  2. 2017年上海最新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一览表
  3. 国家医保局: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93万人次
  4. 社保怎么补交?农村户口的要怎么补交社保费?
  5. 2017年已经到来:社保卡等新规你必须知道
  6. 内蒙古社保卡进度查询
  7. 2016公务员最新级别工资一览表
  8. 个人可以补缴社保吗?个人补缴社保流程
  9. 社保断了需要补交吗?中断之后如何补缴?
  10. 2015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单位缴费比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