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剑初
在消费物价大涨、收入差距扩大的当前,分配制度改革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又一焦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有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两会”分别举行的小组讨论中,在政协的大会发言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就此发表看法和建议。
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收入占我国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大增加,而工资性收入虽然绝对数在增加,但其占GDP的比重实际在减少。朱成钢委员说:“尽管近几年经济高速增长,但政府拉动比重过大,即外源性投入拉动很大,而靠自身需求拉动很小。任何经济发展一旦没有内需支撑,经济的可持续性都不会强。”
赵湘平代表说,我国经济长期存在高投资、低消费、高出口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根据国家发改委提请人大审查的计划草案报告,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和有关专家都认为,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继续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收入水平提高是消费需求增长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总消费率仍处于历史低位,较政府期望还有很大距离。据统计,2006年我国总消费率约为50%,而国际平均水平在70%左右;我国居民消费率约为36%,而国际平均水平为50%左右。向文波代表说,目前我国内需还是有些乏力,如何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是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赵湘平代表指出,要继续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使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次分配同样要兼顾公平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谈到相关解决办法,李若谷委员建议,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企业收入增长速度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关键是要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过低的现状。”
朱成钢委员指出,通过增加一次分配的比重,可以使百姓收入提高,市场就会有很强的购买力,企业获得市场,就业率也会得到提高。经天亮委员深有同感:“过去一次分配强调效率,二次分配强调公平。现在强调以人为本,我们就应当考虑在一次分配中同样也要兼顾公平的原则。”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适当提高扶贫标准;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对此,邱立成委员建议,还应通过税收结构和税率的调整逐步降低政府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过高比重;将劳动关系纳入规范的法律轨道,构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制衡机制;逐步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和行业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消除就业领域的各种歧视现象。
工资涨幅应考虑物价上涨因素
去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不过,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居民消费物价节节高升,全年
CPI平均上涨4.8%,成为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同时,住房等资产价格也上涨很快,给群众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
为什么收入快速增长,百姓依然对物价上涨如此敏感呢?蔡昉代表认为,在人们的日常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比例相对固定,当副食品价格上涨比较快时,由此超支的钱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另外,虽然收入提高了,但人们消费支出的范围也在扩大,自然就感觉钱不够花了。赵湘平代表认为,由于现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市场化了,一旦工资涨幅赶不上物价涨幅,工薪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可避免地下降。
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要的要素价格,工资收入的增长在我国一直是引人瞩目的话题。在物价涨幅偏高的前提下,到底工资该怎么涨,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针对百姓有关“工资涨一点,物价降一点”的呼声,参加“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建议,职工工资增长应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与之保持相对适度的增幅。刘家强委员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价的上涨,工资也一定要随着上涨,这样才能形成正常的循环。
缩小四大差距是改革关键环节
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这四大差距是我国财富分配结构失衡的四大突出表现。参加“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纷纷为此把脉,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缩小城乡差距要让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目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统计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蔡昉代表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是让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下的人和外出的人的收入都会提高,这样才能逐渐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但受户籍制度、务工收益等现实因素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愿目前并不是很高。
缩小阶层差距的重点是让个税征收重点“照顾”富人。长期关注收入分配问题的宗庆后代表说,我国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收入连年高比例增长,但工薪阶层是个税征税主体,税负过重使工薪阶层收入增长过慢。他认为初次分配应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建议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少个税税率,提高工薪阶层实际收入水平。
缩小行业差距的重点是让垄断行业工资趋向合理。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牛立文委员认为,行业垄断是造成当前收入分配悬殊的重要原因,国家对垄断企业要拿出硬办法,使用约束性指标,设定最高工资标准。对于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政府不便直接干预,但可以充分发挥税收的二次调节作用。
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是以政策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赵湘平代表认为,不同地区之间分配差距扩大是事实,以湖南省为例,工资最高的市和工资最低的市,平均工资相差1.8倍。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国家应加大投入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2008年03月11日 04:34 金融时报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263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自从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在2016年两会上,这个话题也成为...[查看全文]
本报讯 近日,网络有传言称:“中国社保缴费全球最高”。据此,《人民日报》邀请其各驻外记者调查部分国家的社保支出与国民享受社保待遇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全世界173...[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