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夹在工资条中的信
尊敬的先生/女士:
恭喜您再次收到工资条(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总是幸运的)。当你习惯的只看“实发工资”项目时,是否会担心某一天“养老保险”项目的数目出现变化?当若干年后,你的的退休生活是否能做到“不差钱”?
金融风暴尚未过去,关于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消息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忧。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广东,高校教授现在办理提前退休,退休金4000元/月以上;若不申请,根据企业养老保险计算方法看,退休金则可能只有1800元/月。如此差距皆来自养老金双轨制。
人们的养老金不仅要经受国内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更要面对中国变“老”的事实。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数的10%。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通常标准,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阶段。1.32亿的老龄人口,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占亚洲老龄人口的二分之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内尚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迅速老去带来的赡养压力和金融危机下财政对社保支等出问题,最终成为了人们无法回避的“养老之忧”。面对诸多不确定,你该怎样守住你的养老金?当为今天的收入喜悦的时候,别忘了还有更多的明天等着你。《钱经》小编
“寿比南山不老松”,是中国表达对长寿期待的最常用说法之一。而它前面总会有“福如东海长流水”的前提。从今天来看,除了情感上的满足外,人们在追求长寿路上最大的“福”莫过是,老有所养,万不要经历赵本山所说“人活着,钱没了”的痛苦。在今天的中国,“福水”想要“长流”,再也不是单纯的工作和储蓄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即将出现的世代风暴——美国经济的未来》一书中提到,决策未来生活福利的应该是4种不同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即中国人的“长流水”式的养老金:隐性资产、金融资产(证券投资、存款现金)、家庭资产(住房、汽车等个人固定资产)和个人资产(学识、技能和健康资本)。其中,“隐性资产”就是指未来收入的承诺,包括社会保障、国家医疗保险和雇主提供的退休金。而在我国企业年金尚不普及的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险则成为最主要的隐性资产。面对经济的沉浮、制度的变迁,人们手中的养老金愈加脆弱。在不可回头的“老”路上,我们的养老金更要经历不可回避的三关考验。
第一关:在活跃的“老”国家中求增量
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艳羡,但是却不能掩饰中国变“老”的现实。根据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通常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就可视为进入老龄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群比例已达到11.12%,2001年65岁以上人群比例为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龄人口达1.3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占亚洲老龄人口的二分之一,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老龄化国家就意味着,人们的寿命延长(图1),老人整体数量增多(图2),对社会保障需求增加。随着人口生育率降低,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7,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减少,赡养压力增加。对于即将走向老年的人群来说,积攒更多的养老金是个人晚年生活的必要保证。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积攒更多养老金的办法仍是工作和社会保险。但是,数据却在呈现另一个事实,依靠养老金生活并不一定无忧无虑。在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面前,人们积攒多年的养老金未免捉襟见肘。
第二关:从基本养老保险转轨中求存量
“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最广泛的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对社会养老保险本质的阐述。虽然我国经济今年有快速发展,但是人口基数大,收入水平低,使基于从养老保险获得未来养老金变得更加脆弱。由于国情限制,养老保险在城乡覆盖不均,双轨制使得体制内外的人们获得社保障程度不同。个人养老金在不同地区、不同体制内差异较大。在传统环境下维护自身养老金,必需经历以下条件考验:
避开保障覆盖缺口
为什么人们在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中争得头破血流?稳定、有保障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德文表示,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是一个高度分散化的网状结构,而这个网络中有很多遗漏和不足。表现在城市与乡村分割,城市中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公务员系统)彼此分割。为了追寻一份有保障的生活,人们就不得不在职业选择中去争抢为数不多的位置。
我国养老保险一直存在工作单位性质和行政区域的分类限制。在企业单位就业的人们虽然在社保覆盖范围内,相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能享受较低的养老保障。而占广大的农民甚至谈不上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覆盖率大多低于80%,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与社会保险相并列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未能做到应保尽保。
在国内,一个人只有在人生发展的各个路口谨慎选择,成为获得优胜的少数才可以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虽然这样的机制可以促进人口素质被动的提高,但是却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上存在缺陷。
收益双轨差异
即便有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人们的养老金还要经受双轨制下的不公平竞争增长。1993年我国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到1995年,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而继续由财政负担,造就了养老金的双轨制。
如果你属于企业范畴,可以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在1998年以前,缴满了10年的社保养老费;或者在1998年以后,缴满15年的社保养老费。企业养老金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公式为:
月领养老金=上年本地区社会平均工资*20%+个人账户累计*1/120.
假如一职工每年交3000元的社保养老金,共交30年,那么个人账户累积为9万元(利息略)。假如他领取养老金时当地平均工资为2000元,那么他领的养老金为每月:
2000*20%+90000*1/120=400+750=1150元
目前企业退休职工都属于“中人”,其养老金=基本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目前大部分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只有30%。
但在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每月养老金构成大不相同,以上海为例,
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结构=基本养老金+各项补贴福利。
其中,基本养老金=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工龄系数,如,35年以上工龄的以90%计算,15-20年工龄的以70%计算,而基数主要由级别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医疗津贴、生活津贴、上海地方政府岗位津贴等等组成。从1992年上海实行公积金制度后,每月还有固定的房贴以及物价补贴等,这些不算在基本养老金中,退休后依然可以全额发放。从1993年~1995年,上海事业单位人员也缴纳了个人养老金,这部分养老金也按照工龄长短,按一定比例折算到基本养老金中,最低1%,最高工龄超过35年的则是7%”。
超过30年的工龄,再加上个人缴纳养老金的补贴,以及其他全额的补贴和福利,这样情况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可以达到90%,是一般企业的3倍。
机关公务员的养老金计算标准则和事业单位基本相同,只不过工资结构包括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工资、地方政府岗位津贴、医疗津贴、通信补贴、交通补贴等等。2007年实行的“阳光工资”改革把以前除基本工资以外的收入都纳入到工资范畴内统一核算,造成公务员的工资基数快速上涨。
当你可以在不均匀保障分布,双轨养老保险制度下依旧保持养老金的完整和重组时,最后能影响你的只有财政投入和对社保资金的管理。
Tips:
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在职收入
老人、中人、新人:在1993年引入养老保险制度后,1993年以前已退休称“老人”,已参加工作的职工称“中人”,养老改革需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基本原则。
第三关:跨越黑洞与潜在危机
隐性的黑洞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每个人都要为自身买单,即便不是马上,但迟早都要还清。如果一个人出现资不抵债就会破产;而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系统中出现了长期不能弥补的“黑洞”,那就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财政灾难”。而我国的社保账目上恰恰存在着一个“黑洞”。
历史隐性债务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退休的人员没有缴纳过养老金,也就没有个人账户,此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个人账户由开始缴纳养老金时算起,个人账户不完整。因此这些人的退休费金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员来承担。即,
(公式源自,《即将出现的世代风暴》美,劳伦斯·J·科特里考夫,斯科特·伯恩斯 著)
其中,“隐性债务”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实物券、福利支出、医疗救助计划。在历史隐形债务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部分基金积累模式在大部分地区因为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而名存实亡。
2006年全国养老保障基金收入为6309.7亿元,支出是4896.7亿元,历年累计节余仅为5488.9亿元;只是一年的支出规模。然而,现收现付制是建立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比低以及生产率高的基础上的,在生产率水平尚低,同时人口抚养比即将提高的条件下,这个制度的可持续性就值得怀疑了。
一旦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见图3),当期收取的养老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的。如果不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由于新旧养老制度转型而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欠账,未来终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冲击,并直接将巨大的负担转移给下一代,中国的隐性债务也可能成为“财政灾难”的导火索。
人们只要掌握正确的时机和方式,金融资产、家庭资产和个人资产都可以为养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唯有与国家财政安全紧密相关的隐形资产在你的资产负债表中看似稳定,却又暗藏危机。将这份退休资产组合安排得当,不要为若干年后留下遗憾,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
潜在统筹危机
当你在全国各地打拼的时候,是否也为了分散到各地的养老账户而纠结。分散的户头,各地社保缴纳标准的差异化,不仅浪费了人力,更打乱了自身养老金规划,导致养老金不必要损失。让社保账户“不折腾”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科学统筹标准。
自1993年转轨至今,我国尚未全部实现社保省内统筹管理。各地方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地区间转移的困难,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也加大了社保基金管理的困难。在没有实行省内统筹的地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划分管理不清,存在着资金混淆使用的情况。这样会进一步加剧社保资金中“财政黑洞”的扩大,进而加大人们养老金的风险。因此,要想发挥社保基金稳定的保值升值效应,必须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由中央一级进行统筹管理。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5.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0.8%;2007年,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89%。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仍然明显偏小,与发达国家30%至40%的比例差距较大。2008年,我国政府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6684亿元,较上年增长1288亿元。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媒体上也表示,今后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社保基金如何自保
在2008年股市开始走熊时,就有声音要求“平准资金”尽快救市。而社保基金恰有平准基金功能。作为大家的养命钱,社保基金会在股票投资中奉行价值投资理念。对股票投资,坚持正确处理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涨跌之间的关系。
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社保基金在15至20年后才发生支出。其负债期限较长,中短期支付压力较小。适应这种资产负债特性,社保基金会确立了股票长期投资的理念,安全至上的理念,责任投资的理念。
从2001年社保基金开始投资运作以来至2004年,社保基金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投资年度。按资本加权计算,4年间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1.82%,同期通货膨胀率为5.04%,累计收益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6.78%。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回报超过同期通货膨胀水平,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到2007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按市值计算总资产为5161亿元,预计到2010年可超过1万亿元。近5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化实现收益率为10.7%,比同期年均通胀率2.59%高出8.11个百分点。
社保基金凭借着稳定、科学的操作理念可以在多年中保值、增值,守住了人的们“养命钱”。但是中国老年人和正在走向老年的人们所需要的除了基本的“生存”,更进一步提升到对生存质量的更高要求。这样看来,在不断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企业投入和个人投资的分量将愈加重要。
本文部分数据、表格援引自: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所长 蔡昉 论文《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王德文 论文《中国城乡养老保障:挑战与选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网站
“如何守住你的养老钱”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060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