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醒看到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具备了一个较好的基础,无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先行一步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其他很多正在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而且机遇大于挑战。
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政治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正处在人均GDP水平3000美元左右的关键时期,要避免在这一阶段易于出现的“拉美陷阱”,即有增长、无发展,少部分人的现代化与多数人的贫困化结伴而行的问题,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构建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作为协调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可以预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加强大的政治保障。
2.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充分借鉴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制定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障发展战略。
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后发优势的概念,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机遇等,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其实,在社会发展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健全保障项目、扩大覆盖范围及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都走在我们前面,在社会保障管理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推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统一化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的社会化等。此外,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和过头路,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福利陷阱”问题,影响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得不花大力气进行改革,对此“上篇”做过简要和系统的考察。尽管国情、历史、文化不同,国外做法不宜简单比照,但是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反思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们制定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在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化解社会风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控制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可能带来的风险,确保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尽管把潜在的后发优势变为现实的发展成果还有很多前提条件,但这一可能性毕竟是存在的。日本、韩国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之所以没有像欧洲很多国家那样掉入“福利陷阱”,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待遇水平保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固然有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社会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但也与其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作为先行者的欧洲国家的经验教训息息相关。日本自民党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日本型福利社会》中即明确提出,政府应抑制因“福利国家病”而出现的“肥大化”倾向,维持民间自助精神和活力。我国要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减少社会保障发展改革中的不必要失误,就应充分把握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这一后发优势。
3.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障。
2009年,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将会跃居世界第2位。未来30年内,尽管中国经济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出现这样那样的波动,但只要我国政局保持稳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经济增长仍然将会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高盛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预测,按名义汇率计算,中国经济将在2039年超过美国。虽然可能言过其实,但是这一基本趋势却得到普遍承认。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表明我们有能力动员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和社会保险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到25%,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在36%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还有提高的空间,这也有利于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1982年的68.1%下降到2004年的46.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78.9%下降到2006的56.1%,特别是2000年—2006年间呈加速下降趋势。据预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2020年将下降到40%左右,到2040年将下降到20%以内。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进入有组织的正规部门就业,我们社会的“纳税人”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这将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更好的组织基础。
4.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将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政府是典型的“大政府”,职能无所不包,要管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挤压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今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大的动力。
首先,商业保险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效缓解政府保障机制“一头独大”的局面。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业务,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计划。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通过加快商业保险等的发展,将政府承担的本可以由市场提供的保障职能逐步归还给市场,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运行和激励机制的不利影响。
其次,随着金融市场日益成熟,社保基金将获得更广泛的投资渠道,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已经达到14092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结余9084亿元,由于金融市场不够成熟,投资风险较大,因此只能存银行或购买国债,回报率有限。今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金融监管能力的逐步增强,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将得以适度拓宽,并获得更高水平的稳定回报,缓解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资金压力。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减少企业年金和私营养老金基金的投资风险,增强这些保障计划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力。
再其次,随着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成熟和规范,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5.社会力量的不断成长将为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创造更好的环境。
非政府组织是对市场保障机制和政府保障机制的有力补充。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等各类公益组织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从12.9万个和8.2万个增加到23万个和18.2万个,基金会从2003年的954家增加到2008年的1597家。这些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领域涉及到科教文卫、劳动、民政、社会中介服务、环保、法律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这些重要决定,将为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松的环境。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广大公民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也将为非营利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保障。
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展开,自上而下的改革探索和自下而上的参与冲动将推动中国的各种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中去,从而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创造更好的环境。(作者:杨晓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改革的机遇”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960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