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气候改变以及相继发生的食品、能源和金融危机,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风险,因此,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可是,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至今尚无任何社会保障。每逢经济危机,都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引发社会骚乱甚至政局动荡。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调整改革,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广受关注的发展主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社会保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社保政策的作用范围,在全世界都出现了扩展的趋势。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曾强调指出,社保的焦点从最低生活保障和应对疾病、年老、残疾、工伤、失业、生育和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的风险,扩展到促进弱势群体发挥自身潜力和赢得发展机会的领域。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的防线前移,其功能不仅在于防止社会成员因遭遇意外而陷入贫困,而且还要降低风险乃至消除某些风险产生的根源。
世界各国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形成之后,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调整内部结构、制度设计和保障水平;环境变化剧烈,则调整幅度也就可能随之加大,甚至促成改革。例如,美国自一九三五年颁布社会保险法(SocialSecurityAct)以来,几乎每十年都出台一次修正案。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应对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先后推行了强度不等的社保改革。虽然国家类型不同,却从不同起点向“保基本、广覆盖”的政策目标趋近。
欧洲福利国家和转型国家原本就有全民普享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人口老龄化和财政负担过重的压力下,改革取向主要是削减超出基本需求的社会福利。同时,缩小政府作用,扩大社会参与和责任分担,密切个人义务和受益水平的联系,强化福利受益者资格的审查和监督。例如,联邦德国在缩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的同时,增设基层社保服务网络,实行点对点的一站式个性化服务,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并就近监测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领取者的财产和收入状况,随时根据其家庭就业人数和人均收入的变动,调整社会援助程度。
与欧洲工业国相比,美国一直把社保水平限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毋庸赘言,“基本需求”涵盖的内容和生活水平以各国特有的国情为转移。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只能在“低水平”上“保基本”。
发展中国家的社保改革一般都包含着保基本、广覆盖和促进社会公平等多重目标。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它既有发展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特征和显著的地区差别,又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社会分离。最近三十年当中的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注入了旺盛的活力,可是进入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工作的上亿农村迁移劳动者,却不能获得与城市户籍就业者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际上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的边缘。这一切,使得中国的社保改革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和艰难。
【出处:北京晨报】
“全球社会保障改革潮流概览”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672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