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0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6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度增加的可能依然非常大,如何有效使用日益庞大的超额外汇储备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展望“十二五”及更长远的未来,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应该有所调整,不应单纯强调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应放长眼光,更加注重利用外汇储备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服务;适当减少短期财务型的证券投资,逐步增加长期战略性的投资;适当减少政府单一投资主体的运用和管理,逐步增加社会各个主体的投资和运作。
面对日益严重的危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巨额养老资金缺口,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其中一个重要选项是:通过财政发债间接注资社保基金,弥补社保基金缺口,即用外汇储备冲抵部分养老金隐性债务,这是解决“空账”问题的一个现实突破口。具体操作上有几种模式:
一是财政部直接拿新发行的长期国债来购买外汇储备,再划转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由其具体进行运作。中央银行外汇资产减少的同时,对中央政府债权等量增加,从而保持总资产的不变,短期内全社会的人民币流动性不发生变化。其好处在于:一是财政发债收购外汇储备有先例可循,决策相对容易。二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投资队伍和风险管理机制,委托国外机构管理部分资产的经验丰富。而且,社保基金专为筹集和投资养老金而设立,受托管理更多的养老金,更具合理性。国外研究表明,公共养老基金将大比例资产投资海外并不鲜见:法国、加拿大、瑞士养老基金中海外资产的比重分别为33%、40%和37%,新西兰、瑞典、澳大利亚分别达52%、59%和84%,挪威政府养老基金更是全部投资国外。这种情况也存在诸多弊端。对于央行而言:第一,外汇储备由流动性很强的外汇资产,变成了对财政部的长期债权,资产的流动性大打折扣,在应对金融或货币危机的时候难以很快变现为外汇资产,对中央银行来说相当于形成了一笔“坏账”,如果这笔坏账的金额足够大,必将影响中央银行的声誉和资信状况。第二,外汇储备由财政部买进来划转给社保基金之后,社保基金以外汇形式持有,可能面临很大的外汇风险;如果结汇成人民币,则会造成二次结汇,这是被绝对禁止的。第三,以财政部发债方式购买外汇储备,仍然逃脱不了央行向财政透支的嫌疑,只不过是把透支的时间由短期转化为比较长期而已,都是把未来的流动性转移到现在的操作。因为存在上述弊端,所以国债交换储备的规模一定要严格限制,仅限于“富余”的外汇储备部分,即超额外汇储备,否则不仅影响中央银行的资信,并且影响国家财政的资信状况。对于作为海外投资主体的社保基金而言,这种方案的缺陷也较明显:一是在现行体制下,国有投资机构难以真正做到市场化、商业化运营,有时免不了受到行政干预。一般情况下,其投资可能偏保守,不利于实现养老金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收益最大化。二是难以实行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易建立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国外对国家背景的投资疑虑较重,许多投资可能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划转社保基金。仿照汇金公司以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银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汇金公司或者成立类似汇金的其他金融机构(如“汇金2号”),使外汇储备被间接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这样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资产变成了对汇金或者汇金2号的债权,从而保持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平衡。外汇储备通过汇金或者汇金2号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之后,可以以外汇形式在国外进行各种投资,本金和收益都归社保基金支配;也可以订立协议,社保基金只能以外汇资产的形式在国外投资,投资收益归社保基金。当国家金融发生紧急状况急需外汇时,央行有权以一定的形式换回社保基金持有的全部或部分外汇储备本金。由于社保基金也是盈利性机构,所以央行把外汇储备通过这种方式划拨给社保基金,可以做到增值保值,并非是一种“坏账化”的做法,央行对此不必过于担心。
【出处:财经网】
“王军:外储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四种模式”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6039.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