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歌曲唱出了百姓心中的忧虑。
养老金能否“养老”?可否“解忧”?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是问题的关键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今年“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把“提高养老金投资比重”作为“未来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与此同时,人保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巨大冲击,将进一步研究投资的办法,使老百姓的“养命钱”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值。
养老保险基金关乎老百姓退休后的生活质量,被形象地称为“养命钱”。不过,长期以来,由于投资渠道有限,这笔“养命钱”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政府高层如此表态,是不是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指日可待?养老保险基金的“沉睡”状态能否改变?投资收益率长期跑不赢CPI的被动局面能否改观?
为此,《法治周末》记者专访了我国社保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郑秉文教授。
“养老金家族”均需借力资本市场
《法治周末》:证监会提出“提高养老金投资比重将是未来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这里所指的养老金是指哪一部分?国家养老储备基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全国社保基金”),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或者企业年金?
郑秉文:我个人理解,这三者都有。这三只基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不同层次的三个制度支撑,都需要实现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其中,“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早已实现市场化投资体制,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依然处于银行存款的状态,因而,进行市场化投资显得更为迫切。
《法治周末》:“全国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就被允许可以将不超过40%的资产配置在资本市场,还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这一比例吗?
郑秉文:社保基金是中央财政拨款、国有股权划拨设立的,属于主权养老基金,也是一种战略养老资产储备,其设立的初衷就在于应对未来老龄化高峰的出现、补充和提高未来养老保障的支付能力。
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间,社保基金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9.8%,远高于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很好地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
根据测算,我国的养老高峰将出现在2030年左右,近10年内不存在马上支付的问题,风险容忍度更高一些。我个人认为,随着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进一步上调其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比例。
《法治周末》:据了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逐年扩大,但收益率长期低于2%,还赶不上CPI的增速,此次证监会提出将扩大养老金入市规模,是不是有着特别的意义?
郑秉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最大、收益率最低、投资的压力最大,如果能够入市,的确是一个好事。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基金累计余额已超过1.5万亿元,并会继续以每年2000亿元至3000亿元的规模递增。这个数字让人既喜又忧。喜的是我们当期支付的压力在变小;忧的是投资收益率长期低于CPI,这样一来,基金规模越大,损失也就越大。
2000年至2010年的CPI平均指数为2.0%,而这部分养老基金投资的渠道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投资收益率还不到2%。投资收益率低于CPI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数百亿元贬值。
【作者:马树娟】 【出处:中国新闻网】
“郑秉文: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可先行入市”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498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