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是一名癫痫症患儿,因为常年卧病在床,2010年医疗费用达25.24万元。由于他参加了江苏省苏州市居民医保,医保基金为其支付了16.63万元。尽管如此,经济的窘迫依然折磨着这个贫困的家庭。今年初,一项专门为贫困家庭量身定制的专项医疗救助给小鲍雪中送炭。近日,当工作人员将1.33万元救助款送到小鲍父亲手上时,一家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小鲍的医疗费用医保结付率高达91.74%。
近年来,苏州市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社保城乡一体化,在保障层次上倡导均等可及,在管理服务上覆盖各类人群,为老百姓穿针引线,努力把这座 “人间天堂”建设成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谐幸福的新家园。
城乡一体无缝隙
社保覆盖到全民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苏州建设3区3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们完善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保政策体系,使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大保险更加完备规范,为各类人群设定了合适的参保方式。同时,我们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了农保、城保制度无缝衔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城乡贯通、转换衔接的新机制,将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员和农保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截至8月底,全市5万名被征地人员中劳动年龄段人员、10万名农保人员被纳入城保体系。”苏州市人社局局长王庆华如数家珍。
如今的苏州,社会保险参保对象从单位从业人员到社会无业人员、从户籍人员到外来人员、从少儿到耄耋、从洋打工到自由职业者,实现了全覆盖。目前,苏州市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6.84万人、417.47万人、308.37万人、307.83万人、271.17万人,遥遥领先江苏省内其他市。
养老待遇节节高
医保自负年年降
作为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的先行地区,苏州在实现社保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养老待遇节节高。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是让退休人员有尊严生活的物质保证,从2005年起,国家7年内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逢调整,苏州市总是在全省率先完成并发放到位,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退休人员手里。据统计,从 “十五”末至 “十一五”末,苏州市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每月826元提高到1666元,5年翻了一番。
医保自负年年降。在实现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基础上,苏州市医疗保险从费用结付到基金监管,从普惠全民到特病特困,实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撑起坚实的健康 “保护伞”。据统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率从2001年的40.2%,下降至目前的21.57%,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合理负担水平。
管理创新有实招
网络服务更周到
“为了创建 ‘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我们社保中心深化创新模式,提高优质服务惠民生品牌建设,实现了 ‘15分钟社保公共服务圈’的目标。”苏州市社保中心主任谭国明介绍说。
为了方便老百姓参保缴费,苏州市社保中心依托纵连5大险种、横贯4级机构的信息系统,建成了门户网站、查询系统、短信服务、查询电话、显示系统于一体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现场服务与空间服务互补,基层服务与自主服务并重,网上服务与信息服务兼容的服务体系,满足了老百姓对社保公共服务的需求。
为了提升社保经办能力,苏州市社保中心开足马力创建了 “E化”服务大厅。首先,网上申报全天候在线。参保单位或个人只要轻轻一点鼠标,轻松完成社保申报业务,方便又快捷。截至8月底,市区参加网上申报单位2435家,涉及42.24万人,网上业务达152.3万条。
其次,社保关系 “大市网转”。苏州市9个统筹区社保关系全部网转,他们开创了人员未到、标准化数据先到的转移模式。目前,大市平台上传记录10907条,实现转移接续6232人次。
再其次,网上就医结算破冰上线。目前,苏州市实现了参保人员就医费用网上结算、就地报销,有效保障了参保人员权益。截至8月底,全市异地就医结算4430人次,结付费用7161人次,医保基金结付974.8万元。
最后,网上属地管理彰显人性关爱。苏州市社保中心对异地居住的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享受居住地社会化管理服务,人性化的关爱让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感到浓浓暖意。现在,苏州市有19441名退休人员纳入异地社会化管理体系,让他们享受市民待遇;网上资格认证无声有情。在苏州,社区退管协管员主动上门为参保人员提供热情的服务,减少了他们的奔波之苦。真可谓资格认证无声人有情,确保了退休人员正常享受社保待遇。
【出处: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苏州社保:做好民生“针线活””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384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