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羚
算清“老龄化成本”
第一财经日报:老龄化成本超高可以说是造成欧债危机的原因之一。对于正在老龄化进程当中的中国来说,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
郑秉文:造成此次欧债危机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从深层看,过度的福利和慷慨的保障确实已经使福利国家不堪重负。同时,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财务隐患日益显现,债务货币化正使福利国家亦步亦趋,走向债务国家。
中国目前虽然
养老金替代率还很低,远远谈不上福利国家,但是仍然有许多可以吸取的教训。欧债危机提醒我们,将老龄化成本引入到财政评估体系中十分必要。
将长期老龄化成本考虑在内,一国财政就可以考虑到
人口老龄化预期导致的额外、隐性和大规模的财务成本。
否则,传统的财政指标所显示的只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途径,而不是全部,它有可能隐藏或者引爆未来可能随时爆炸的债务炸弹。
对中国来说,搞清楚我们的老龄化成本账单非常重要,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以养老金替代率为例,要测算我国的老龄化成本,首先要精确测算真实替代率,这是一项基础工作,否则,替代率的测算就不准确,进而,每年上调待遇水平就心里没有底。
我们每年养老金标准上调10%,已经连续上调了7年,那么,今后每年应该上调多少才能跟上我们的制度目标替代率?我们的制度目标替代率到底应该设定为多少?所有这些工作应该尽早着手落实,都取决于要给出一个真实的替代率。这就是我国借鉴此次欧债危机和希腊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否则,老龄化成本就是一本糊涂账,难以测算清楚。
此外,欧债危机还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要厘清缴费型与非缴费型的制度边界,相当于在
养老金制度与财政风险之间建立一个永久性的防火墙,这样,希腊式债务危机的养老金因素在制度上可以根除。
建立起政府与市场分责的制度体系
日报:从目前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来看,
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是持续增大的。结合国际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具体应该怎样改革,来避免将来因为老龄化成本过高而导致的债务危机?
郑秉文:我们在诸多欧洲福利国家逐渐滑向债务国家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规律性现象,凡是进行了结构性制度改革的国家,其制度财务状况大多要好于参数式改革的国家,而且基本上与债务危机无缘。因此,我认为,在目前阶段,唯有深化制度结构,才是中国
社保制度规避债务风险的最佳出路。
根据研究,我提出一个改革方向,那就是战略性的选择应以美国模式为重要基准,战术性的部署应以欧洲模式为近期参照。
美国模式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还是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而欧洲模式则相反,作为
社保制度的鼻祖,虽有很多优势,但更多地是为所有后发国家提供了沉痛的教训。
美国除了公共养老金,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补充——自愿型私人养老金。但是在中国,全部养老责任几乎全由基本养老保险承担,企业年金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以企业年金为标志的市场作用被严重忽视并排除在外。
欧债危机提醒我们,应该提高企业年金的立法位阶,重视市场作用的发挥,这是未来规避养老债务风险的一个路线图。尤其是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风险隐患的情况下,希腊教训应该成为一次启蒙教育,使企业年金真正成为分散基本养老保险风险的一个补充保险制度。
而在中国,现在对这个问题认识还不足。建立第二支柱跟建立第一支柱一样,从精力到政策也需要“先期投入”,这些投入成本也是机会成本。如果从现在起就均衡两个支柱的制度建设力度,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政府与市场分责的制度体系。
在个人账户方面,其定位始终没有明确,实账积累的巨大转型成本难以解决。希腊危机的教训和瑞典、波兰的经验告诉我们,取消个人账户试行DB型制度无疑是回头路,而保留个人账户并彻底实行名义账户制将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性制度安排和可供选择的过渡性改革路线图。
纵向与横向公平要相互结合
日报:中国现在收入分配差距本身就比较大,养老保险应该是通过再分配平衡一下收入差距,但事实上,可能更加剧了差距。比如
公务员和
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远远高于普通职工,也是大家关注的。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如何解决?
郑秉文: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再分配原则基本是混乱的。比如,每年大家都上调10%,但500元和5000元的养老金都上涨10%显然是不公平,500元才涨了50元,而5000元则涨了500元;另外,65岁和85岁都
【出处: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郑秉文:老龄化成本要引入财政评估体系”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369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