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最新消息显示,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在昨天(14日)开幕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说,本届市提出了“稳妥实施居住证制度”等30条意见。另有媒体报道,今年,居住证制度有望纳入北京市的立法计划。
我们所熟知的暂住证在北京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暂住证和居住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在很多人心里还是导致自卑和不被认可的根源。应该肯定,外来劳动力对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北京加快居住证制度建设,初衷是使他们能够平等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北京市政府官员说,居住证的归属含义,体现在可以让长期工作在北京、又没有户口的人,在诸如住房、购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与北京市民同样的公共服务。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能否真正享受最大限度的市民待遇,才是居住证制度的意义。我们希望,在北京长期发展的外地人能享受到和北京居民一样的医疗、教育等权利,希望满满的“归属感”落户在每个外来人口的心田。当然,实现公共服务平等化,更需要政策的保驾护航。
可以预料,1984年开始在北京实施了很多年的暂住证,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早在2009年,北京的居住证制度就已进行实质性调研。“实施居住证制度”这一明确提法,无疑意味着北京的居住证管理将结束长达数年的摸底、调研与论证准备,进入真正的落地阶段。居住证的出台,最大意义将体现在哪?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党组书记周继东说,从国家安排来看,居住证将附加住房、购车及其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将根据使用者的条件,随着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年限“升级”。工作居住证不同于未来实行的居住证,前者是针对人才,而后者是针对人口,前者针对的面很窄,而后者是普遍的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鹏谈到,北京建立居住证制度的条件,可以参照上海、天津等模式,它们都属于特大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属于控制人口规模的范畴。所以相应限制条件,比如纳税或是缴社保的年限,这能够使社会更加有序化的提供公共服务。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认为,城市人口调控机制的建立应该事先做好城市功能定位。北京把人口调控提到重要工作中,也是落实中央关于严控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目前北京有1/3是流动人口,如何让这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居住证将提供一个这样的出口。政府缺少流动人口的服务平台,居住证也可以附载社会服务功能,比如与社保福利挂钩。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刘戈纠正,北京不是现在才准备推出居住证制度,在2001年到2004、2005年的期间里,北京一直都有居住证制度,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取消,政府也一直没有给一个说法。现在新的居住证制度到底是一个什么制度,还需要去讨论,就是之前的居住证制度,它实际上依然是一个人才引进制度,比如特殊人才就可以直接落户口,如果是一般普通人才,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居住证制度来吸引人才。现在新版的居住证制度,如果还是老版居住证制度的延续,那就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在那样的制度里,是由于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才,或者从事政府的某些引导产业的员工,才能获得居住证,但是如果没有学历证书,或者不是从事政府所列的名单里面的职业或者工作,那就没有这个权利。
“专家表示---北京居住证制应以社保年限为依据”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741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自从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在2016年两会上,这个话题也成为...[查看全文]
本报讯 近日,网络有传言称:“中国社保缴费全球最高”。据此,《人民日报》邀请其各驻外记者调查部分国家的社保支出与国民享受社保待遇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全世界173...[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