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就日本社会“NEET族”现象专访日本政府官员及学者
10月12日,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和埼玉县皆野町分别发生了两起集体自杀事件。9名自杀者均系年轻人,最大的33岁,最小的只有20岁。据埼玉县地方警署调查消息,这些自杀者多是被就业和升学压力所迫。目前日本年轻人中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0%,自由职业者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人。最近以来随着“NEET”一族的出现,日本社会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这一新生“种族”。
“NEET”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既不升学也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2004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的《劳动经济白皮书》首次披露了日本“NEET”的人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NEET”52万人。对比厚生劳动省在2003年的统计数字,“NEET”一族短短一年之间就增长了4万人。《劳动经济白皮书》是将既不工作,也不求职的非劳动力人口中年龄在15到34岁之间,已经从学校毕业,但尚未结婚而且不做家务也不上学的人算做“NEET”。如果把那些学籍虽然还在学校,但根本不去上学的“家里蹲型”也计算在内的话,“NEET”的实际人数可能更多。“NEET”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日本劳动政策研究机构副研究员小杉礼子表示:“日本的年轻人对于工作过于敏感,工作以后和刚毕业时的想法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旦失败就很难再大胆挑战了。
另外,作为学校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这和需要实际处理能力的企业需要严
重脱节。“小杉认为刚毕业的年轻人是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进入社会的,他们一边拿薪水一边掌握工作要领,就这样在一家公司一直干到退休。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相应的机能却并不健全。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玄田有史认为,造成年轻人高失业率的原因有很多,这里面不乏经济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恢复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但作为“NEET”还是存在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由于年轻人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企业需要不符,还有就是年轻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或者是没有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法政大学教授稻增龙夫认为:“现在不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过去这些年轻人说什么也是要走向社会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无论什么父母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日本厚生省的鹤谷阳子表示:“为了让那些缺乏工作热情,仍然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轻人尽快独立,我们计划建立一个‘年轻人独立学校’,让年轻人通过住集体宿舍和过集体生活掌握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学校将通过生活训练,志愿者活动和劳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年轻人建立自信,使他们从‘NEET’中走出来,步入下一个阶段。
学校的经营者将从民间广泛募集,我们打算在全国建立大约40所这样的学校。“”让年轻人学会独立“玄田有史认为”NEET“并不是不工作,而是不能工作或者不想工作。谁都有可能变成”NEET“,对于年轻人来说最不幸的不是”没找到自己想从事的工作“而是”没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
所以玄田建议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在14岁时参加一次社会实践,“让年轻人学会早日独立”。目前日本富山县和兵库县公立中学的学生们都已经参加了为期5天的“职场体验”活动。另外,玄田还建议将初中2年级11月的第2周定为“职场体验周”。
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年轻人通过工作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日本舆论认为对于玄田是否把“NEET”一词的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还是一个悬念。例如9月10日的产经新闻就认为“国家的对策是支援那些没有工作愿望的年轻人。这似乎是责备当事人很懒,是被娇惯坏了。其实即便是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有许多人在怀疑工作的意义。
希望政府也能站在‘NEET’的立场上好好想一想。“有舆论指出国家关心”NEET“是出于担心将来的税收会有所减少,
养老金制度会出现问题等等。但是,玄田的言论之所以会引起关注还是因为其倡导”反思成年人自身的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的缘故。
日本政府寻求对策日本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山田久认为,“NEET”的增加将会导致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减少以及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本来应该向社会交纳保险金的年轻人反过来接受社会的保护,这一变化有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状况恶化。这些年轻人甚至还有可能沾染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从而引发社会问题。由于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03年日本设立了“年轻人自立挑战战略会议”,开始寻找解决对策。在2005年的年度预算中,针对“NEET”和自由职业者,日本政府计划拨款810亿日元帮助年轻人提高工作积极性。
在今年8月以“NEET”为对象开始的“年轻人就业基础训练项目”主要是让这些年轻人体会离开家的感受。首先他们必须按时集合,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给附近商店或农民帮忙以自食其力。2004年的《劳动经济白皮书》针对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率提出年轻人应该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沟通能力、基础学习能力、获得相应的资格、加强责任感。
同时还指出社会各个阶层都应该努力帮助年轻人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NEET”产生的社会根源
对于“NEET”等问题的产生根源,在日本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就业环境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年轻人的就业环境开始恶化,许多学生感到无论怎样努力地寻找工作,似乎都很难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以后也会发现实际工作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很远,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工作的想法。
教育个性化后果:教育个性化,自由化改革的后果是扩大了日本学生间的差异。在学校里,有学习意识和缺乏学习意识、持续努力和放弃努力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年轻人甚至产生了“即便努力学习进了好大学、好公司,将来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等想法。他们只是分析自己的现状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被职场所抛弃,以至于逐渐丧失自信并不再作出任何努力。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一个人和自己以外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最初场所。在家庭和周围环境的这种共同作用下,一个人或是被责备或是被鼓励才逐渐地掌握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造成年轻人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不和睦,独生子女化倾向,缺乏和周围的交流等等。由于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所以不可能存在单纯的解决方法,只有一步一步地摸索和寻求最佳方案。
日本的“NEET”与英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玄田有史主要将那些没有工作愿望的年轻人称做“NEET”。
在英国“NEET”主要存在于16岁-18岁年龄段(占总数的10%)而且大部分“NEET”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但在日本即便是高学历层中也有“NEET”存在,而且对象年龄从15岁到34岁年龄段广泛存在。
日本劳动政策研究机构副研究员小杉礼子根据日本“NEET”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四种。“追求梦想型”是由于自己的就业理想和现实脱节造成的,“丧失自信型”是因为一次就业失败而惧怕畏缩不敢再次投身社会。而“自闭型”是由于从小与社会接触太少造成的。另外一种“家庭溺爱型”是因为家庭经济富裕不用孩子出去工作或者是因为父母溺爱孩子而舍不得孩子去工作。(新京报/肖烁)
新闻链接
“自杀”网站在日本蔓延
某些网站在日本成为引发年轻人群体自杀的诱因
在如今的日本,“自杀类网站”正在迅速蔓延。日本警方认为,12日在埼玉县、神奈川县分别实施集体自杀的9人或许就是在网上结识并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其中2人很可能过去就一直试图集体自杀。是何原因导致“网友集体自杀”层出不穷?他们又为何如此急于求死呢?
此次事件见报之后,例如“想用燃煤和药物(自杀)
的人,大家一起死吧“、”一个人不行,可以的话大家做个伴吧“之类寻找自杀伙伴的留言在网络论坛上仍时有所见。
约定的过程十分简单。两人相互询问住址后,其中一人先说:“不是开玩笑的话,一同自杀吧”,另一方答道:“希望几时?我是认真的”,于是双方便结伴同行。
开设防自杀网站的新泻青陵大学心理学教授碓井真史以前曾收到过一名陌生女子发来的邮件,突然告诉她“想要自杀”。碓井教授说道:“原本这样的事应该和家人朋友商量才对,因而感到十分震惊。”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不打招呼,不作自我介绍便向对方传达“自杀”的愿望。这时,即使有人拿出具体的自杀方案,也没人会去阻止。
用碓井教授的话说就是:“‘自杀’这一关键词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他们尚无法了解对方的人生便将计划升级。而试图阻止的人则只能离开”。
神经科医生和田秀树也指出:“年轻人自杀的特征和中、老年人相比,多是因某种诱因而引发‘群体自杀’,在这里网站正是其中的诱因”。
过去因偶像自杀等原因引发的自杀案例较多,而如今,网站成为了有自杀冲动的年轻人的导火索,对于事件的报道反而引发了“网友集体自杀”的连锁反应。
这些网友集体自杀从去年年初起便日渐受人关注。教育评论家斋藤次郎分析道:“他们访问这些网站,或许为的就是寻找和自己同样向往死亡的人吧。”通过互联网认识的网友用一氧化碳中毒等方式自杀的“网络自杀案”在日本不断发生。仅警察厅今年上半年确认的就已达11起32人。加上自杀未遂和进入7月以后的自杀事件,总数至少达14起42人。
但是,日本官方统计并没有“网络自杀”这一分类,因此“网络自杀”是正在增加还是明显化,事态还不清楚。关于对自杀网站的限制,日本警方表示,“牵涉到通信保密和言论自由等应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广泛的讨论。”(来源:新京报)
“日政府官员及学者解读日本新出现的“NEET”一族”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289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