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医改:试图解决医疗资源短缺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首次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同年,卫生部开始试点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1984年,卫生部提出“简政放权,多方集资。”1985年,中国首轮医改启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调动医院的积极性,解决看病难、手术难、住院难这“三难”。
1985年,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揭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鼓励医院除了国家的投入,还要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以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发展医院,盖病房、扩大病床、买设备,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第二轮医改:市场化引出看病贵
1997年初,决策层再次启动医改。其间,有关医改路径选择的争议不断。一批学者认为,中国两轮医改失败,原因在于选择了市场化路径。而另一批学者,则把问题归结于市场化程度的不彻底。
朱庆生:其实在1990年至1998年,医疗改革也存在一些小改动,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例如当时推出的优质优价、进口设备按成本收费等措施。但这些改革都是单项的,小修小补,不是治本之策,这是三项改革的出台原因。
1998年我国开始推行三项医疗改革,分别是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三项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系统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项改革推出后,应该说还是有一些效果的,但实施时间太短,为什么说太短了呢?因为2003年“非典”就来了,医务人员表现很出色,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淡化了些。“非典”过后,大家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薄弱,最急需解决,因此卫生部门又开始抓公共卫生工作。
但没过多久,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又浮现出来,这是因为根源性问题没有解决。但不管怎么样,三项改革是不应该否定的,这个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
第三轮医改:8套方案集体过堂
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再次启动新一轮医改。从2007年春节开始,9家中外机构受协调小组委托进行医改方案设计。11月底,新医改方案形成,呈报国务院。此次上会,医改方案首度亮相,并受到各界人士的空前关注。
【】
“关注新医改之三:20年改革历程 一波三折”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268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自从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在2016年两会上,这个话题也成为...[查看全文]
本报讯 近日,网络有传言称:“中国社保缴费全球最高”。据此,《人民日报》邀请其各驻外记者调查部分国家的社保支出与国民享受社保待遇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全世界173...[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