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的一日三餐,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生活品质”,一个养老机构能实现怎样的养老服务?杭州市江干区松龄苑老人公寓院长曹政国没想到,自己三年前接手老人公寓的大胆设想,如今已经辐射到整个街道。
近日,我省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在推动我省养老服务业从“从无到有”迈入“从有到好”中,首次提出打造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处处长陈建义告诉记者,去年我省共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6万个,实现了城乡社区覆盖。但以往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各自独立,居家养老缺乏专业服务。
在现有的资源下,如何将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更多老人享受专业养老服务?
打开大门共享资源
社区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大,这是曹政国近年来最大的感受。松龄苑老人公寓所在的凯旋街道现有60岁以上老人约1.8万人,占街道总人口的2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200人。松龄苑老人公寓与凯旋街道景湖社区仅一墙之隔,作为杭州市第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自2002年设立以来,已有146张床位,30余名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食宿、护理、娱乐等条件。
自2015年接任松龄苑老人公寓院长,曹政国始终在想,作为嵌入社区的养老机构,除了满足公寓老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也应该服务更多社区内的老人,实现资源互通。
针对老年人急需的医疗服务,曹政国率先腾出自己的办公室,同时整合闲置仓库,在公寓沿街开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部与老人公寓仅隔一扇玻璃门。去年年初,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下属的中医特色诊所入驻老人公寓,诊所免费使用场地,除了为公寓老人无偿提供常规检查外,还定期上门为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解读体检单、提供治疗建议,同时搭建社区老人实时监测和智慧医疗平台,老人配药、转诊等都可在诊所进行。
穿过连接诊所和公寓的走廊,位于一楼的凯旋街道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传来老人阵阵笑声,“这里服务质量好!”家住水湘苑小区的华竹第老人行动不便,独居时常常摔跤,自从仅有一街之隔的老人公寓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后,每天早上,老人的儿女都会把他送来,晚上再接回家。
“让居家老人同样能享受机构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江干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负责人莫春霞说,考虑到松龄苑养老服务较成熟,2016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老人公寓承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设13张床位,可提供日间照料和术后修复等短期全托服务。如今在江干区,养老机构服务资源进驻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尝试已经在凯旋、采荷和笕桥街道三处开展。
多种方式促专业化
去年上半年,省民政厅考察团参观了在德国明斯特市埃辛霍夫的长者中心,该中心的90名护士、护工同时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健康公寓的老人提供服务,并为社区老人上门服务。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公寓、私人诊所紧紧相邻,实现了功能上的“五合一”。
“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不仅仅在养老机构,也同样适用于居家养老。”陈建义打了一个比方,居家养老服务要从做饭发展到喂饭,从洗衣发展到洗澡,“通过借鉴商业综合体和国外养老服务经验,按照机构养老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化思路打造,发挥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优势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通过养老资源集约,创建街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也是江干区着力推进的“原居安养”服务体系主要内容。莫春霞告诉记者,除了松龄苑依托老人公寓的“纵向”集约,采荷街道的特色惠老服务一条街“横向”汇聚了省民政康复医院、颐食坊、颐乐坊、颐养院等机构,形成紧贴社区的综合养老服务街区。
“养老服务综合体不在于体量大小,关键在于发挥专业优势和实现资源共享。”陈建义说,今后一方面需要规划引导,将多种养老功能有机组合;一方面要提供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养老机构为居家老人服务的积极性。
“让更多老人享受专业养老服务 我省计划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62911.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