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4月22日,在欧美同学会合唱团的优美歌声中,第十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大礼堂拉开帷幕。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由趋势论坛、专题论坛和适老产品体验展组成。汇聚了来自政、学、研、产的40余位领导和专家、百余名媒体记者,来自国内外共800余位嘉宾参会。
在趋势论坛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及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等分别做了主旨报告。专题论坛则围绕“养老投融资与战略”“养老产品定位与落地”“养老建筑设计与实践”“居家养老服务与环境”“养老机构运营与发展”等展开深度对话。
吴玉韶
刘维林
分论坛现场
“新时代,全新机遇;新起点,全新视野”成为本届论坛的关注焦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养老,是论坛预判的未来大健康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
老龄化列入国情教育
在趋势论坛上,吴玉韶做了“树立积极老龄观——十四部委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文件解读”的主旨报告,他表示,为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4个部门决定联合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为基本依据,以增强全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为出发点,以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据吴玉韶介绍,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教育。全面阐释和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等,引导全社会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二是老龄政策法规教育。重点宣传和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及《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等重要老龄政策法规,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老龄政策法规,加大老龄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促进各项政策制度有效衔接。
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就教育。积极向国内外宣传我国在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业发展、健康老龄化、老年宜居环境、老年维权、老年优待、老年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的积极进展。
四是孝亲敬老文化教育。开展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教育,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五是积极老龄观教育。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充分发挥广大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对老年人进行自尊、自强教育,引导广大老年人增强自爱意识。
吴玉韶指出,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对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大格局,确保我国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全体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医养结合成民生工程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群众不仅要长寿,还要在健康的条件下长寿。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出版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100万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非传染疾病。有研究认为,我国60岁以后老人,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实现健康老龄化,迫切需要医的支持,迫切需要能够有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
对此,刘维林在“新形势下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医养结合,不仅仅是一种养老服务模式和机制,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破解养老难题,增加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他指出,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老龄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医养结合有市场、有商机,社会资本高度关注。但从效果看,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持续性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获得感不强。面对数亿慢性病患者,我们的医疗机制还未找到有效治疗和控制疾病的方法路径;我们的医养服务机构绝大部分还处在散户经营、拮据亏损的状态,医养服务还是一节节散乱的链条,一些关键链条还有缺失。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力量如何推进医养结合?政策如何为社会力量的进入提供支持和保障?如何提高医养结合对普通老年人的可及性?
对此,他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一、树立大健康理念,在更大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医养结合。医不等于医疗,也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而应该是大健康的医,应该是康养结合,是综合性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所以,要维护老年人健康功能,需要立足生命全周期,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体验,到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全过程、全链条地给予老年人健康支持。
二、把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促进作为重点。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能减轻慢性病人压床经济负担,加快医院病床周转,减少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对居家生活老年人而言,这一模式更符合其心理和情感需求。因此,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急需的医、养、护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对他们的健康进行支持和保障,探索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体系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提高居家生活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也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中之重。
三、医疗卫生资源力量切实下沉。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实做强,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前提下,拓展服务范围,建立家庭病床、开展上门服务、实行健康管理,主动适应并不断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以医联体建设为突破口,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吸引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资源下沉基层,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件”的短板。
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优势,在治“未病”上下功夫。中医药所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价值,与医养结合的内涵相吻合,中医药所具备的简单、便捷、廉价等优势,易被老年人认同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医哲学注重治未病,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等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五、不断深化改革,突破难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医养结合牵涉面比较广,涉及部门比较多,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重点突破。以居家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存在基层医务人员力量不足、上门服务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具体,但要解决却不那么简单。需要有系统解决的思维,改革的思维,协调诸多政府部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激励机制解决。
“第十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京举办”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6162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