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决策层开始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探索。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和变化,以扶贫救济、社会保险为主要突破口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扩展和深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互助制度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保体系对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并呈现出多样化。社会保障改革已与金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应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综合考量。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社会保障发展的结合点,构建符合国情的社保金融体系运行机制,进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面临的金融难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特别是在基金缺口与筹资渠道、基金规模与保值增值、需求增加与服务滞后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亟待寻求社会保障发展的金融“解码”。
(一)基金缺口大而筹资渠道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尽管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2.51%跃升至2014年的5.19%,但始终无法掩盖我国社保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的现实。即使是按照全口径统计,我国的社保支出也远不足GDP的10%,与发达国家动辄25%以上的水平比较相去甚远。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也在以极快的速度逐年扩大,而社保制度征缴扩面的迅速铺开也加剧了收支缺口增大的风险。与之相矛盾的是,当前的社保基金筹资渠道依然面临较大局限。除了财政拨款、企业缴费、个人缴费这三个常规筹资渠道之外,政府在减持国有股、提高征缴率、发行彩票等辅助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还有很大距离。
(二)基金规模大而收益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规模快速增长,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每年增速均可达到20%以上。按照这个增速,可以预计到2020年,也就是实现覆盖城乡目标之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届时,如此庞大的基金资产将如同今天的外汇储备一样,面临极其严峻的保值增值形势。基金积累的内在要求是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数据显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4187.3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13%。如果抛开2007年高达38.93%的年收益率,社保基金会管理基金资产年收益率将只有5%左右的水平,这与基金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三)社会保障实现基本覆盖但统筹层次低。社保覆盖人群的极速膨胀,为社保统筹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大部分省市均实行地、市、县分级管理,呈现“碎片化”状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形势下,这种分级管理的方式造成地区、部门间难以协调和集中运营,无法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同时引发了多个问题。如,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不及时、不顺畅,导致部分群体中断参保;异地劳动关系和社保权益认定复杂化,农民工在流入地发生职业风险或面临突发性困难时,很难获得必要保障和救助;城乡医保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造成流动人员重复参保、重复补贴与漏保现象并存;各地医保报销水平不同和信息化未联通,使异地稳定居住的退休人员在常住地就医结算难以实施,等等。
(四)需求增加而服务滞后。随着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对象的迅速增加,参保人员的服务需求内容也会相应增加,这无疑加大了经办机构在五险整合经办、个人账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服务难度。同时,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社保建设目标也给我国社保经办工作提出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而我国社会保障服务尚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机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将愈发凸显。首先,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化管理,相关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异地医疗保险费用结算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其次,经办机构网上服务开通比例较低,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社保服务需求和庞大的服务群体不相匹配,导致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效率较低。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金融对策(2)
(一)创新金融产品,弥合社保基金缺口。破解社保基金缺口难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内的调整和完善,还应注重借助包括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释放在内的制度外创新。一方面要调整、缩小基金缺口;另一方面也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开源节流”的资金积累模式。如,将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承载的部分功能,纳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满足这部分的养老保障需求。对于基金缺口中央财政补贴不足的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积极研讨包括但不仅限于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在内的金融筹资方式,及早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缺口。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不会闲置,还可在严格管理下,通过金融投资手段创新用于经济建设,实现保值增值。
(二)实行多元化投资,化解社保基金增值难题。解决社保基金低效运作的核心是要解决投资多元化的问题。因此,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丰富金融投资手段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快速、有序地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完善资本市场避险机制,为社保基金开拓多元化投资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手段来实现社会保障金融体系的投资管理模式,比如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全面参与并且不断加大对股票的投资比重。同时,金融当局也应在市场准入、投资管制等方面根据条件适度放宽,使社会保险基金在促进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社会保障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加强金融管理,助力社保统筹层次提升。当前我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已基本建立,但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统筹管理水平仍然较低。而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不仅拥有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内控监管制度,更在自我完善、创新发展、服务模式等方面拥有成熟的运行机制,这些都是社会保障体系所急需的管理经验。同时,社保体系特有的金融属性也为借鉴金融管理模式扫除了障碍。因此,可以借鉴金融系统的管理经验或者借助全国性的金融平台,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的投资运行机制和统一的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
(四)改进金融服务,带动社保服务创新。立足民生谋发展,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公益价值的结合,这既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金融服务创新的根本落脚点。首先,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深入参与社会保障工作,发现市场机会,实现自身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合规,保障金融服务安全。合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集成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承载了客户的身份、社保和金融等大量信息,这对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保服务无小事,合规管理是关键,相关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落实监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保密措施,切实维护客户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最后,多方联动、互助合作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商业银行应通过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多方联动,为实现社保金融服务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金融对策”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0869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