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制度,并提出了金改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设想和举措。我国的养老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养老金改革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 号)。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突破了计划时期的企业模式,以实现、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缴费,建立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为主要目标,是中国养老金改革的一次关键性的顶层设计。沿着既定目标,中国养老金改革已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
现行养老金体系有待校正
对任何改革成败的评价,都不可脱离其特有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我国养老金改革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第一,改变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保障模式下,企业负担不均的现象,使现代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活力得以迸发,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扫清了障碍。第二,实现向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模式的转变,在经济中动态地紧缩福利开支,为整个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建立,顺应了市场机制的强化,为进一步养老金改革提供了可能。
20年来的养老金改革,基本顺应了同时期我国内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初步实现了改革之初的预设目标。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养老金体系正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自身体系设计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环节。我们亟须对养老金体系格局进行一次关键性的校正。
从全球范围来看,养老金改革主要有三条路径。第一,从传统的依赖财政的现收现付制,转向依赖金融市场的积累制。这一改革策略被称为系统性改革。第二,调整养老金制度中的参数设计,以便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使养老基金恢复收支平衡,被称为参数改革。第三,优化社会保障管理,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改善管理效率,特别是确保基金筹资稳定和提高基金投资回报率,此所谓管理改革。各国养老金改革路径,多数不外乎上述三者的选择。
系统性改革转型成本庞大
系统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总储蓄率,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具体可以采用增加政府储蓄,如建立储备养老基金,或者提高个人储蓄,如建立积累型个人账户等。在我国,系统性改革的焦点问题是,要不要做实个人账户。批评现行名义账户体系的观点,视养老金“空账”如仇寇,认为是对个人产权的剥夺。其实,是否应做实个人账户,取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金融环境的判断。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认为,对中国这样的高储蓄率国家来说,转向积累制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的确,我国当前社会资本存量偏高,继续增加储蓄实无必要。现实的金融环境也难以为养老基金提供合适的投资渠道,故而短期内做实个人账户的时机并不成熟。另外,由于年轻人缴费将进入积累型账户,而不能用于偿付已经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系统性改革还面临庞大的转型成本。这也是改革的巨大障碍。
“权益改革:养老金改革的第四条道路”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7944.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