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有53万亿人民币放在银行,但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只有1.2万亿,第三支柱现在刚刚起步。”近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参加腾讯理财通与清华大学举办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多数人未准备好养老,应教育国民尽早做养老准备,预设养老“心理账户”,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推进第三支柱建设。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国民储蓄率最高,多数国民未准备好养老
当前,中国是全球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对未退休者来说,社会养老保险、房产和银行储蓄是他们选择最多的财务准备方式。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的三阶段特征,郑秉文指出,欧洲等福利国家完整地提供了包括养老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福利,所以养老保障第二尤其第三支柱不发达。美国则相反,因而市场提供的福利非常发达。“选择福利国家,还是选择福利社会?欧洲模式,还是美国模式?这个议题一直没有解决。”
同时,郑秉文表示,我国国民受传统文化影响,储蓄率高。“中国国民有53万亿人民币放在银行,但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只有1.2万亿,第三支柱现在刚刚起步。”
如何通过养老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将钱从银行搬家到资本市场?郑秉文表示,现阶段多数人未准备好养老。但将钱放在银行里与买养老基金,回报率是3%与7%的区别。如果每月投千余元,10年、20年后就是几百万元的差别。
国家有制度设计的责任,第三支柱设计应适当
郑秉文认为多数人未准备好养老,这里面有国家制度设计的责任。
首先,长期的养老金融工具提供得太少,短期理财产品充斥市场,资本市场稳定性差。郑秉文举例表示,“50多岁的人除了跳广场舞,就是在银行窗口买理财产品。”
其次,本身就很少的长期养老金融工具里,提供太少的默认投资工具。“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人性是懒惰的。你很难让大家每天去投资,去盯盘,国家应该设计默认投资的工具。”
最后,养老第三支柱默认投资工具太多好,还是适当好?郑秉文结合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结果指出,提供越多选择的参与率越低,提供2个选择的参与率达到75%,提供50多个选择的,参与率掉了一半。对此,郑秉文表示,设计默认投资工具要适当,个人面对过多的产品不会选择,或者选择不适当的养老金融产品。
预设养老“心理账户”, 推进国民老龄化教育
除了制度设计,郑秉文也呼吁要加大对国民养老准备教育。根据腾讯理财通与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我国社会保险退休后收入替代率不到50%,却有超9成人尚未开始做退休规划,近7成人还未开始为养老做财务上的准备,仅有约13%的人认为自己的财务准备很充足或较为充足。
“心理账户没有事先预设消费事项,使额外的钱容易花出去。”郑秉文结合行为经济学里“心理账户”概念,提出要在学校实施老龄化教育。“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国民教育中应该有心理账户的暗示和预设。”
郑秉文强调, “要进行老龄化教育,让大家都知道,未来中国的老龄化情况非常严峻。老龄化是全世界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让所有人要有这个心理账户。”
最后,郑秉文建议,要将“心理账户”变成真正普及的个人账户,即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同时,积极提高国民金融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
“郑秉文:应预设养老“心理账户”,制度抵抗人的惰性”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65804.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