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老龄社会 智慧养老市场潜力无限
1、中老年现实困境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母亲70多岁的样子,女儿也有40多岁。母亲的心脏不太好,心电图变形得没法看。
医生希望她吸半个小时的氧气,然后再做个心电图,如果明确没有大事了再回家。
女儿却希望母亲回家吸氧,并且说单位只有她一个人,她必须要及时赶回去。医生用纠结的目光注视了母女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留下这对母女。
我望着目光复杂的母亲,也看到女儿匆匆跑去交费的背影,在想:作为一个老板,没有人会愿意聘用一个经常离岗的职工。
女儿要回去上班,也是她职业化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女儿真的把犯了心脏病的母亲单独留在了医院,那她还算是“人”吗?
这些天,我不时地在想,在未来超老龄化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呢。
2、超龄社会真的来了吗?
我在清华教的一门课是“战略管理”,其中的一个内容是要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作分析。我常常对学生说,未来影响中国人的最大变数是“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从这个话题谈下去,我常常劝学生要“珍惜、并且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特别是对于那些30岁、40岁的学生。
我说:“现在你还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还可以做生活的主人;而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你将逐渐丧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权”。
作为老师,我不能说出什么“及时行乐”的话。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过来人,我十分清楚未来二十年之后,对于当下30多岁的这代人、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将意味着什么。
过渡老龄社会的来临,将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甚至挑战我们的伦理。
当你的父母住院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你请个护工照顾病人(假如你还请得起、请得到),而自己只是每天过去看一下,是不是不算孝顺?
当你的父母已经年过七十,还要去上班工作的时候,你是否应该阻止他们?甚至,你是否还希望你的孩子在经过残酷的职场竞争同时,带着一腔疲惫,还要为你再多生一个孙子或孙女?
前几天,我和朋友在外吃饭,席间谈起了老龄化的问题。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在场。
他对大家说,他爸爸和他闲聊时,讲起如果有一天他爸爸如果没有了意识,不要插管,不要上呼吸机,只希望能有尊严地走掉。
他年轻,完全不能理解父亲的话,而我们这些有点经历的人却不能给他特别清晰的建议。
一些朋友赞同他父亲的话,也有另外的朋友反驳说还是要救到最后一刻,并讲起自己是如何用呼吸机等手段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故事。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中年总是不期而至。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没有直系亲属和他们共同面对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也许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超老龄社会就悄无声息地把他们拖进一场完全无法掌控、无法自拔的艰难时世。
3、中国正加速进入“超老龄社会”
过去,我们到日本旅行,常常会嘲笑端茶倒水的都是老头老太,而我们哪有那么大年纪还在从事服务行业的。
然而,最近几年,你是不是觉得中国的保姆也不好找了,并且,保姆的平均年龄大了,保姆的工资上升得很快。
这就是信号。
因为与很多行业相比,保姆是刚需。保姆不好找了,老了、贵了,就体现了基本的供求关系,而藏在这种关系背后的就是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可被称为老龄化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4%即可称为老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20%,则可以被称为过度老龄社会。
从我国最近的两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某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大约在五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的阶段,而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逼近“过度老龄社会”。
我们说的太宏观。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你也可以用自己家里的情况,作个类似的盘算。
我有个学生今年40岁。他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夫妻两个人。上面双方父母都健在,60岁左右。
再上面有三个老人,80多岁,但叔伯舅舅众多,大家共同照顾老人。隔代的事情基本不需要他们操心,而且,下一代的两个小孩也是父母帮助带大。
我们把时光向后推20年,推想一下这个家庭在2036年的场景。
我们假定中国人预期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在2036年,学生的家庭结构就变成了最上面一层、父母、岳父母这4个人应该多数人都还健在。
然后是下一层,我的学生两夫妻,都在60岁左右。下面的两个孩子,30岁上下,至少有一个应该结婚生子,形成了第四代。
在这个家庭大约10个人中,有收入的7-8个人,所以,如果没有大病之类的问题,只要不在北上广深买房,正常生活应该不是大问题。
但是,这个家庭的年龄结构是有很大问题的,人口学上叫做“赡养比”,大约是四个人要照顾六个人。
最理想的,是最上一层80岁左右的人没有慢性大病,并且生活能够自理,这是不知道几世修来的福分。如果退而其次,即使有人生病,80岁的这一辈人能够自己解决,或者在别人的简单帮助下可以自己解决,这也是家庭之大幸。
不过,一般来说,这一层人总会衰老,有一个无法自理的阶段。如果有一个人生病、卧床,属于需要他人照顾的状态,这个家庭就会比较困难。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精力上不足。
2036年,我学生60岁,他太太略小一点。正常的状态下是应该还在工作。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应该还在工作,是指他们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
将来会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已经无法工作了。他们需要回到家庭,照顾家庭,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保姆。
4、超老龄社会带来的三大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
这句话不准确,应该改成: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阿姨,是保姆。
前几天,一位日本留学生告诉我,每年日本返回家庭的辞职人数大约在10万人以上,日本目前的总人口不到2亿人。
而20年后,中国的高龄人口大约不会少于3亿人。所以,我猜,我学生两夫妻大约在他们55岁之后,也许要花很多时间去照顾他们各自的父母,这个阶段也许会持续20年。
当我的学生无法帮他自己的孩子带孩子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就要和自己的配偶独自带大她们的孩子,他们同时还要在职场上拼搏。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挑战。
在那个时候,一对年轻夫妻要独自照管两个孩子的情况会比较多见。
我的学生说,他将尽力保证自己的健康,在60岁和70岁的二十年接受挑战,迎接新生命、送别老生命。
学生说,照管好最上和最下的两代,是他和太太的共同目标。
他说,也许会有人把他的时光记录下来,写一本《新四世同堂》。
我很敬佩他的规划和献身精神,但我更祝福他在将来的十年,为自己活一下。
一些家庭可能没有这样幸运,处于中间力量的60岁年龄段的人,主要照顾他们的长辈,这样,也就较难顾得上帮忙带下一代的孩子,孩子们需要自己想办法。
也就是说,会出现像我小的时候那样,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就会被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母亲每天要去幼儿园给孩子喂奶,或者干脆吃奶粉。
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在我学生的家庭里,都有着体现。我的学生一家,可以说是这个超老龄社会的一个缩影。
第一,是老龄人口的高龄化人群比例过大。以我学生的家庭为例,有一半以上的人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到三分之一。而最难的时候,是老的很老,小的很小,且这些需要被照管的人数超过一半。
第二,是未富先老,这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几乎家庭中的所有老龄成员都有收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我学生的收入高一点。其他人在退休后的收入都不足以请得起一个全时的阿姨。
未富先老,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
当老龄化的水平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是相对弱一些的;而当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会严重制约后续的经济发展。
所以,我常说,虽然从曲线上看,中国的老龄化阶段很像20年前日本的情况,但中国的老龄社会和日本的老龄社会将不是一回事。“未富先老”和“先富后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国家的人口负红利不至于太大,总和生育率应该接近、甚至超过2,也就是说一对夫妇至少应有两个孩子。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低至1.3,目前仍在2以下。
第三,就是下一代人的生育问题,也就是目前10岁左右的那一代人的生育问题会变得非常突出。
如果这一代人不尽早结婚,不尽早生育孩子,则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会拖上很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这些孩子们早结婚,早生子,多生子,则他们养育后代的生活压力会非常大。
也许我太悲观了。中国有句老话,子孙自有子孙福,但我总觉得这很阿Q。最近,老听人说因为科学进步,未来我们都会活到120岁。
不知对于将来过度老龄化的中国社会,这到底该算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相关阅读
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智慧养老市场潜力无限
所谓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而到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上一年的9.4%升到9.7%。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2016年1月,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另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根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这一切数据都表明中国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化。
因此,养老问题逐步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热点,以及企业市场投资布局重要领域。从家庭个人、企业,上到国家政策方针,都把养老问题当做重点工作来对待,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制度,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部署了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几项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还对智慧健康养老进行了定义,所谓智慧健康养老,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养老服务主要在于安全与健康两大核心领域。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加持,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需求,目前我们看到各种养老相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化养老管理平台等等产品与解决方案不断涌现,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安全监控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大部分都会出现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问题。需要家人密切关注或陪护。而目前大部分亲人子女因工作原因,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在老人身边,通安全监控摄像头则可以手机远程监控家里情况。而且,随着智能语音、智能视频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当出现异常情况,如老人摔倒等,智能监控设备会主动报警,提醒监护人,采取紧急救援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另外,老人失忆走失也是常见的安全问题。只要给老人佩戴具有定位和报警功能的手环或手表等智能设备,其子女或监护人即可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到老人所在位置。或是发生意外时,老人只需按一下按钮,即可发出求救信号。这对于防走失或意外事故紧急处理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健康监测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适用于智能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操作系统等等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这将使得大量养老智能终端设备变得越来越小巧、易用、便宜,如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智能体重计等等健康监测设备都将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且,所有的这些智能监测终端,都具备联网与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对老人的各项健康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分析、提醒,如提醒老人按时喝水、吃药等。除了异常提醒与建议之外,还可以与各种专业医疗机构对接,提供更多专业增值服务。
舒适便捷居住环境
当气温降低时,空调将会自动开启并调节气温;当光线变暗时,灯光自动打开;当刮风下雨时,窗户会自动关上;当空气质量不好时,空气净化器自动开启……所有这一切看似科幻的场景,其实已经逐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对于居住环境温湿度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未来无论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场所,智能家居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陪伴护理
当前,除了老年人总数的增加之外,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经常不在身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度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养老机构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各种家用型服务机器人,如养老陪伴机器人等陪伴产品逐步成为养老服务企业未来研发的重点产品方向。当老人独处时,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聊天、播放娱乐节目等等,对于老人来说有个情感的寄托;甚至未来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可以在老师摔倒时,能够把老人扶起来或抱起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服务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价格也会变得越来越亲民。尽管当下的服务机器人还不完美,但似乎也有可爱之处。目前大部分陪伴机器人都可以和孤独老人对话,甚至还可以和老人跳舞和玩游戏等等。例如,机器人Pepper能阅读,还能能识别人的情绪。
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同时,这也催生了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各种养老相关服务机构、养老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智慧养老逐渐成为当前资本市场关注重点领域。
作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宁向东
“中国超老龄社会 智慧养老市场潜力无限”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61754.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