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家看到在社会保险领域里确实有几件大事,比如建立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新农保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医保费用直接结算、养老保险跨地区与跨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等。在制度层面大刀阔斧之际,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越来越普及和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力地支撑了这样的改革和创新。
比如社会保障卡,去年底发了9亿多张,全面加载了金融功能。目前它延伸到劳动、就业、人事管理等102个管理服务项目。并且向其他民生保障领域也正在延展。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技术基础,这些年密集出台的多项重大的制度和政策,怎么可能及时的取得实效,怎么可能惠及亿万老百姓。
由此,我们不应该轻视技术,不应该把技术当做比理论、比制度、比政策低一个层级的存在。信息化贯穿着我国社会保险体系改革发展完善全过程,如影随形。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回顾,信息化与社保的融合大体将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跟从阶段。信息技术是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一种工具,跟从着业务发展,也就是把手工操作变为电子化操作。
二是引领阶段。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催生了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方式。比如,当年我们大力推进社保精准化建设,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经办机构是通过网上经办业务,形成了技术方式的转变。全国联网更是促使部门间的机构简化和撤并,比如人社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险人数增加了几倍,但机构减少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服务大幅度提升。
三是融合阶段。社保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将会超越公共管理的局限,不仅在公共部门使用公共信息,而可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和各类资源需求高度融合,发挥出倍增的效率。
目前,社会保险工作而言,绝大多数地区已跨越第一阶段,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正站在向第三阶段跃进的前沿上。所以,让社保的公共信息和社会市场的资源更紧密结合,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新境界,现在人社部门已掌握超过8亿多人的社保实时信息和历史数据,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和非常有利的基础,将成为推动引领社保事业新发展强大的支持动力。不只是社保领域,对整个服务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促进作用。
信息化和社会保险工作,乃至更宽领域的结合可以做,但还没有做,或者是还没有做好的事情至少有五件,而这恰恰是下一步大有可为的空间。
第一,资金压力测试。社会保险离不开钱,基金收支平衡是基本要求,而我们以往相关的决策主要靠传统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经验判断,或是做一些小样本的数据测试,结果容易与实际产生较大偏差。算起来头头是道,但执行起来可能左支右绌。现在我们有了全国海量数据,理应加以利用,应该对宏观决策起到更大的支撑作用,比如降低费率的问题。
面对经济新常态,国务院去年和前年两次决定适当降低或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现在社会上降低费率的呼声仍然很多,有没有空间和可能?作为主管部门,我认为是有责任调用数据库的数据,对全国基金情况进行细致准确的分析,研判降费的长期性、整体性的趋势。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范围和力度,保持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
第二,模拟制度运行。每项重大的社保制度改革,都会遇到新旧制度相互衔接的问题,依靠海量数据,我们有可能通过多种方案的模拟,把制度设计得更加合理,从而使制度转换更加平滑,减少矛盾。
第三,政策效率评估。事中、事后评估,既是对社保政策绩效的检验,也是为以后制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政策绩效评估当然要重视社会舆论的反响,也要重视局部调查的结果,但同时运用数据信息,大样本的数据信息作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评估效果。
比如,医保的成效到底怎么样?国家连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标准,财政也投入了基金,保障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仍有居民反映看病实际负担比较重。舆论肯定是评价政策的渠道,但更准确的标尺是运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从而比较容易的研判其之间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呈线性的。其中一部分供给的增加可能被持续上涨的医疗费用吃掉了,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现在看病负担到底重不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判断,进而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优化经办服务。近年来,常常有社会上反映社保政策太复杂了,搞不懂,算不清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社保制度当中引入的社会经济的参数,和考虑的差异化程度不断增多,使得政策标准越来越复杂,经办标准当中需要认定的环节越来越多。应该说这是必要的,社会在发展,群体在细化,不做一些区隔也不行。但是,在细化过程中,也要达到方便公众理解和办事的目标,这就比较麻烦了,这需要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复杂的计算处理留给后台,给公众准确明快的程序或结果。
比如,现在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太复杂了,谁也算不清楚,确实算不清楚,因为很多参数都是不确定的。但趋势肯定是多交多得,长交多得,到底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有这种需求,有这种矛盾,有这种落差,其实就是一个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出一种查询系统,把相关的参数设计进来,让每个人都可以很便捷的,至少大概计算出自己大概的趋势和模式。给大家交一个底,他才会有一个清晰的预判,鼓励他参保、长交、多交才有一个抓手,否则就是一个舆论上的宣传了。
第五,社保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自从中央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大数据、云计算已经形成广泛的实践活动。“互联网+社保”乘势而上,应该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市场资源,建立云技术,深度开发使用社保数据,我认为这是将来社保数据最有前景的运用领域。不局限于社保部门自己用,也不是局限于公共部门的交换使用,而是要放到社会上去用,放到市场里用。
比如,个人连续性社保缴费记录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作为个人重要的征信凭证,这件事几年前开始做,但始终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再比如,我们在发展多层次养老计划当中,将来随着市场发育更加成熟,有没有可能个人有投资选择权,这怎么管理,社保卡个人信息的唯一性、连续性、完整性可以使得他在这个领域里,比如享受税收优惠的凭证。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医保系统当中海量的诊疗信息,它对于药品和医疗机械的研发,健康保险的精算等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所以,将来突破社保本身的应用局限,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是最好的前景,但问题是需要有人定规矩。在“十三五”期间,这要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在全国层面进行谋划,实现各领域的合作推进。
作者为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
“胡晓义:信息化与社保的深度融合大有可为”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42213.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