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推动养老机构体制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参与养老;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促进养老与相关产业融合。
“十三五”期间,深圳养老要达到服务社会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养老工作法制化的目标,并且要形成养老产业相关标准,培养各类的养老专业人才。深圳市正大力推进养老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
处于人口老龄化门槛的深圳未雨绸缪,2013年便率先提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并重发展的理念并着手实施,社会资源因此快速进入养老产业。自2015年3月启动养老民生工程以来,深圳市政府投资18.66亿元,社会投资83.13亿元,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态势。
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养老要达到服务社会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养老工作法制化目标,并形成养老行业标准。目前,深圳市民政局正大力推进养老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
深圳率先提出发展养老产业
深圳目前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人口老龄化态势已经显现,老年人口数量正迅速增加。截至2015年12月,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23万多人,占比户籍总人口约6.9%,60周岁以上非户籍常住老年人口总数95万多人,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总数达119万多人,占比总人口约6.6%。预计“十三五”期间,60周岁户籍老年人口每年以6.5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33万多人。
过去讲到养老就是针对困难群众、优抚对象进行养老,办敬老院、福利院,属于事业性质,主要问题是政府怎么“保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上述做法满足不了社会养老需求,因为更多的老年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困难群众、不再是优抚对象,他们也需要养老。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市在2013年率全国之先提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并重发展、互动发展。
侯伊莎说,社会化的养老产业更具有市场化、产业化特点,更能够提供多样的、多元化的服务,能满足更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然而,养老产业对深圳、对全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相关载体、设施和专业人员都还很缺乏。于是,深圳提出发展养老产业理念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包括养老产业的“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2015年以来,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暂行办法》、《深圳市老年人专用智能产品与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等。通过这些制度设计,深圳力图调动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把养老产业发展起来,为不同阶层的老人提供服务。同时,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鼓励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企业进入到养老产业中来。
得益于上述政策和制度的指引,社会资源进入养老产业非常迅速,到2015年,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的有27个项目、70多亿元,尤其可喜的是:深圳一些自身拥有土地、本来想搞房地产的企业,也觉得养老产业可能更有前途,于是依法改变土地使用功能,投入养老产业。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深圳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一种态势,并且设施、设备、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同时,深圳市政府又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了多个老年人护理院、福利中心,各个区都改扩建或增建了一些福利中心。从2015年3月启动实施养老民生工程,总投资101.79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8.66亿元,社会投资83.13亿元,着重推进19个项目。在公办养老设施建设方面,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和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址)等2个项目被列为该市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已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将于2016年底建成;各区也加大力度推进区级社会福利中心的改扩建或新建;在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方面,2015年有深圳市复亚护养院等社会养老机构建成并投入运营。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共建成社区服务中心646家、社区星光老年之家916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1家。“十二五”期间,深圳养老床位每千人达到40张,在广东省内率先达标。
侯伊莎表示,深圳大力探索发展医养结合新模式。市卫计委、市民政局正在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老年护理院、老年病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支持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鼓励支持医院开展老年医疗。目前,已经有7个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通过医养结合,未来将牵动一批医疗机构包括属于事业单位的医院也加入到养老产业中来。
深圳积极倡导异地养老,引导一些企业到周边城市或距离深圳更远的城市兴办养老产业,并给予多方面支持。比如说,有些在外地有项目的深圳企业,可以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既做原有项目又从事养老产业。通过统筹市内、市外资源,深圳加快推进异地养老项目建设。2014年6月18日授牌河源·巴伐利亚·乐活庄园“深圳经济特区异地(河源)养老创新基地”。目前,该项目主体施工及外部装修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及运营设施设备采购。同时,正在积极推进在深汕合作区生命健康城布局养老设施。
“十三五”期间,深圳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推动养老机构体制创新。创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机构的治理机制,引导公办养老机构分类、分级、特色化发展,引入基金会、社会组织和公共人物等多元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委托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化、效能化的养老服务。
二是激发社会活力参与养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管理,提高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水平和标准。对承接“三无”、“三失”人员等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民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组织,研究探索给予政府购买服务补助。探索社会企业养老制度,运用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发展养老。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权限下放至各区(新区)。落实土地、税费、信贷、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开展老年证办理流程的优化再造、材料简化和服务优化,并加快推进老年证电子化改革。出台居家养老服务券电子化改革相关政策,政府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开设助老服务专用账户,强化监督监管和资质审核,简化方法程序。推动主动养老和乐活养老,探索本地及区域间养老协作模式,鼓励深圳市有关企业赴外地合作共建养老机构,并将对外养老投资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异地养老基地。
四是促进养老与相关产业融合。适应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慢性病治疗等需求,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护理照料支付能力。创新养老金融服务,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在养老领域开展业务。通过创新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投入、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等方式,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设立老人储蓄基金,通过专业机构,提供保值增值服务。探索上市融资、公益创投和BOT建设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十三五”期间,深圳养老至少要达到服务社会化、手段更加信息化,队伍专业化、养老工作法制化的目标,并且要形成养老产业相关标准,要培养各类的养老专业人才。
计划4年内建成养老创新服务中心
侯伊莎指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涉及日常生活、精神文化、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特征。深圳和全国一样,在养老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体制和平台,深圳的养老产业产品品牌、生产基地、市场交易、销售渠道等方面还没有实现成熟的规模化经营,整体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很多老年服务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同时,影响养老产业水平的还有养老产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流动性极大,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项目齐全、质量较高的服务。在养老服务领域,一些养老机构收费不规范、建设标准不达标、服务人员伤及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
侯伊莎透露,目前,深圳正在筹划建设一个养老创新服务中心,该中心规划用地面积为4.65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将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示范性老年人养护院、养老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养老用品营销中心和老年服务类社会企业展示园。该项目已列为深圳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计划于2020建设投入使用。养老作为基本的民生福利事业和新型产业,有赖于社会资源的充分调动和整合,本项目可以有效集聚我国公益的力量,推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融合,提升养老服务业整体水平,促进深圳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养老创新服务中心将利用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创建一个统领全市、辐射全国的养老工作枢纽,抢占养老服务和产业开发的制高点;助力养老服务规模化和产业化;利用深圳是综合性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创新社会服务新制度,鼓励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企业,以创新实践为全国发展养老服务业“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建立养老公益云中心,实现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构建国际性养老、公益慈善与社会资源交流平台,引导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推动社会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交流。
侯伊莎说,养老创新服务中心要建成一个全国养老产业的总部、成为养老产业相关标准的总部和养老产品设计和展示营销的总部。借助养老创新服务中心,要培养一批为养老产业发展而努力的机构主体,它们兼具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特点,为老人事业和产业服务;要建立养老企业群,鼓励它们提供各类新颖、科技、温馨的养老服务;要建设大数据库,开展医养结合的远程服务和智能服务。同时,养老创新服务中心未来也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深圳建创新服务中心”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29389.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