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60岁的秦女士,是建国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去年开始,她家两位年近九旬老人的养老问题开始不断引燃家庭矛盾。在采访中,秦女士不断叹气,“原本父母双全高寿是让人羡慕的福气,可说句不孝的话,现在成了我最大的压力。”
让秦女士最烦恼的是,眼下父母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每天不一早过去伺候,两位老人连洗漱吃饭都成问题。可即便如此,老人的主意还很大,不接受护工,坚决不进养老机构。短短一年间,护理阿姨被辞掉了五个,原因只有一个,老人家不接受外面人来照顾自己。“劝也劝过、哄也哄过,为了这事,三天两头跟他们俩争辩,一点用都没有。”秦女士摇着头说,我现在是24小时候命保姆,完全撇开了自己家。前不久,因要独自搬动卧床的老父亲,秦女士用力过猛,外加长时间劳累,突发眼底血管爆裂,医生“威胁”说,如果爆在脑子就是中风。
难得清闲的时候,秦女士也会和独生女儿谈论她今后的养老问题,“我到老了,自己收拾行李去养老院,肯定不给你们添麻烦。”虽然是真心话,但却显得格外伤感与刺耳。
秦女士的这个个案,折射出的却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未来,我们选择如何养老?今年两会期间,这一话题也再次成为众多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有数据显示,早在1983年,我市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城市的行列,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103万,占户籍人口的22%。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27万,占比近25%。而与之相应的一个数字也格外醒目,无锡现阶段所新增的老年人口中,8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有专家指出,日益膨胀的“421”家庭结构,将让本已步履维艰的养老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养儿防老,遭遇现实挑战?
早在一千年前,宋朝人陈元靓提出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名言,并在中国流传了祖祖辈辈,直至今日,在许多老年人心中仍是根深蒂固。在记者连日的采访中,不少年满70的老人直言不讳,“我生这些子女,就为了等我老了有人照顾啊。”
“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养儿防老这一观念是否要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修正呢?”在英国专门研究中国老年人问题的社会学博士张莎莎认为,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养儿防老”是一种私力救济,靠子女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照顾老人,这种模式对多子女家庭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现在,中国的养老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逐渐淡化,由于家庭人口减少,独生子女在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力不从心的现象不断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高,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趋于完善,老年生活都有基本物质保障。“当代老年人害怕的其实是没有情感归宿的孤独感。”她坦言,而这正是“独生子女”社会发展中的一大弊端,原有传统社会中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格局被打破,“独居”、“空巢”、“失独”等日益成为许多老人的“标签”。
秦女士的母亲私下对记者说的一句话颇能代表很多老年人的心态,“按照我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我不是请不起护工,而是怕请了护工,女儿就不管我了。”而秦女士也颇为无奈,“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第三代正需要我们付出心血,请护工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他们怎么就不理解呢?”
进机构,无奈的决定还是明智的选择?
89岁的顾静芬老人,在新区夕阳红休养中心已呆了整整7个年头。在很多人眼里,有三个条件优越又孝顺子女的她怎么都不该“沦落”到养老院。
“我是自愿来的。”乐观开朗的她笑着说。
自老伴去世后,顾阿姨曾长期独自居住在曹张新村的老房子里,知道子女工作的辛苦,一辈子独立要强的她打定主意,绝对不给孩子添麻烦,几次心脏病发,她都是忍着自己去医院看病住院。而随着年事渐高,她在生活自理上越发力不从心。为进养老院的事,顾阿姨给孩子们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最终“过关”。
“这么多年下来,孩子对我在这里的生活非常放心,这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去年底,夕阳红“搬迁”至南山慈善家园,硬件条件大幅改善,软件服务也是不断提升,顾阿姨表示在这里住得特别安心,采访中,她专门给记者晒起了她每天排得满满的日程表,早上6点起床,吃早饭、锻炼、看书,下午睡个午觉,有时看看碟片,或者跑到隔壁楼里找“老姐妹”聊天、跳舞,参加中心安排的各项文体活动。前不久,一位熟识的老朋友夫妻俩也住了进来,“现在吃饭有人送上门,每周有医生体检,而且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了,我们在这里不要太开心哦。”
“早前进养老院的大多都是需要政府供养的三无老人,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现在有些追求生活质量的老人也开始倾向于机构养老。”据夕阳红休养中心负责人奚晓萍介绍,自中心去年底乔迁新居后,登记等位的老年人已超过100个,为满足高端客户而设置的5个套间全部满员。
“在纯靠子女的家庭式养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机构养老肯定是一大趋势。”据介绍,目前,无锡共有养老机构145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16万张。其中,除了政府普惠型的养老院外,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开始涌入“银发产业”,截至2012年底,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已经超过50家,社会办养老床位数超过9000张,占比达30%以上。
采访中,有老人坦言,自己也能接受机构养老,但要能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设施环境要改善,护工素质要提高,配套服务要能与老人的实际需求匹配,“如果说我们把进养老院视为无奈的选择,更多的原因是我们不希望时刻感受到‘末日’的气息。”
居家养老,一种更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模式?
虽然有的老人还在把进养老院视为无奈的选择,但眼下时常在各家养老机构上演的“一床难求”现象反映着这也是少数老人能享受的待遇。目前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突破30张,达到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要求。“而这一数字也恰恰反映,大多数老人还是要依靠家庭养老。”据相关人士介绍,按照我市出台的全省首个养老服务专项发展规划《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09-2020年)》,锡城将形成“9064”养老格局,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90%的老年人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居家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数据显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达到980家,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60%的格局。但由于尚属起步阶段,很多社区居家养老还停留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的层面。
“如果配套服务跟上,居家养老其实是一种更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模式。”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有委员建议,应由政府推动、机构监管、企业主办,财政补贴,社会参与,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形成。同时,还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如社区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通过他们的专业化运作与项目设计,为有特定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采访中,也有专家提出了回归“三世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着力减缓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非正常发展,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幸福指数,“这样的养老方式还能促进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
微博热议
@LucylilyZhao:多设立一些公立的养老机构,多培训一些照料老人的专业人员,不要设置门槛,让那些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到养老的待遇,这才是真正为民做实事。
@安安mama:我觉得“抱团养老”比较可行一点。就是一群年纪较轻的老人照顾年纪较大的老人。因为老人到了一定岁数,特别珍惜亲情,会尽心尽力照顾好比自己年长的老人。
@有梗的鼠奎特: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应在家庭养老,子女应是照顾其生活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应该在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上下功夫,优化社区养老的服务功能,提高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倡导孝亲敬老的传统。对于虐待、遗弃老人的子女,要通过法律、经济、道德的手段予以制约,将其纳入公民诚信体系建设。
“未来我们选择如何养老? 养儿防老遭遇现实挑战”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09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