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单独二孩"一周年调查:他们因何抉择?
生“二宝”:他们因何抉择?
近期,周立(化名)打算把自己4岁大的女儿送回蒲城老家。经过一年多的纠结,他和妻子决定再生一个孩子。
“肾亏,再不生就生不了了。”2月5日上午,周立半开玩笑地说。他今年35岁,前些年一直在深圳从事医药销售行业,直到2012年4月才回到西安,现在在一家医药公司从事老本行,担任大区经理职务,月薪5000元。
“外面确实太累,回到西安,也是想给娃好好安个家。”周立说。然而本身有个弟弟的周立,总觉得自己的女儿很孤单:来西安后根本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很可怜。
“我经常出差,老婆一天也要上近10个小时的班,这样一来谁陪孩子耍呢?”周立说。一次从石家庄出差回来,周立发现女儿趴在自家阳台上向下看得很认真。顺着孩子的目光看去,他发现,楼下有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水。“那一幕刺痛了我。”
他说,以前考虑得太多,觉得养不起,想生又不敢生。但生了又能怎么样呢?只不过多一碗饭的事,怎么都拉扯大了!
“我有个哥哥,从小到大保护我”
3个多月前,李清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公婆略有些失望,但她自己很喜欢。从前年11月份有消息说二胎政策放开以来,她就有了再生一个的打算。
“老大是女孩,本想着儿女双全。但如果二胎还是女儿,也为孩子添个手足,不强求。”李清说,丈夫是独生子,一直很羡慕李清有个哥哥。
“我从小有伴,一起玩,一起学习,从小保护我,长大后还可以互相谈心,互相帮忙。”李清说,“仔细想想,也没什么特别的事,但一些生活琐事就让我觉得很幸福。比如小时候两个人捣乱干坏事后,挨骂的肯定是他,他也都袒护我,一直没有怨过我或出卖我。”
这种帮助一直持续到长大后。李清说,现在她和哥哥无论谁和父母有矛盾,另一方一定会站出来化解矛盾。工作、生活上有困惑,也会给予中肯的建议。“我们是兄妹,更是好朋友,世界上没有比手足亲情更值得信赖的朋友了。”
李清和丈夫今年都32岁,甘肃庆阳人,高中时的同学。大学时,两人双双考到西安,毕业后,又一起回到庆阳,考了当地的公务员。以前,公务员身份让他们对二胎望而却步,直到去年单独二胎放开后,才成功办理了二胎准生证。
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李清也觉得,生二胎是为老大好。“首先,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是父母给不了的;其次,虽然我们很重视教育,但避免不了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容易不完善;第三,孩子到青春期时,多不愿和父母沟通,有个可心的人,容易度过叛逆期。”
“让我欣慰的是,我家老大没那么费事,失落肯定有。有一天,她问姥爷,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姥爷说,妹妹还小,妈妈要多照顾妹妹一些,她就说这个道理她懂。”李清说,她很欣慰。还有一次,老大看《熊出没》的一部电影后说,也要像熊大爱熊二一样爱妹妹。
“妹妹的孩子去世了,我也害怕了”
没有等到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两年前,33岁的谢涛(化名)毅然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如今儿女双全,老大7岁。
谢涛是高速公路的工程经理,1999年从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这份工作。随着薪资的越来越高,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一年365天,至少300天在工地度过。7年前,他和妻子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有动过生二胎的念头。直到有一天,妹妹的孩子因病去世了。妹妹谢丽比他小一岁,结婚生孩子都较早。2007年那一年,孩子7岁,被检测出患有白血病。
“那一年我真不知道是怎么过的,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很多。觉得家一下子就垮了,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2月5日,谢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个普通的陕南小县城的家庭,为了这个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他们筹集了35万元左右的资金,给孩子治病,“能借的基本都借遍了。”
然而,孩子还是没了。那一刻,谢丽的心被彻底撕碎了。直到3年前,她才鼓足勇气,再生了一个孩子。
妹妹的经历给了谢涛很大的触动,谈起生二胎的初衷,他说:“我其实最怕的就是孩子出事,谁都不希望孩子有事,但人算不如天算,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他说,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像妹妹家那样,他肯定承受不住,“也许一辈子就完了。”
他和妻子都不是独生子女,但他觉得无所谓了,即便要交上万元罚款,也要多生一个。而今,每次回家,看着两个孩子一起玩,是他最享受的时光。
“孩子是我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唯一财产”
相对于这些年轻人,还有另外一些人,年轻时想生二胎,等到国家有政策了,却已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已过不惑之年的向北(化名)就是其中一个。最近,他给仅10岁的女儿立了一条“家规”:将来结婚了,一定要生两个孩子,一个跟别人家的姓,一个跟咱家的姓。
“到了我这儿,我家的香火就断了!”向北说。大学哲学专业毕业的他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传宗接代、香火延续的观念,实际上正是中国社会构成的基石。“家族是个很好的东西,它能继承历代族人的传统,让人对家对国有责任感,这是其他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而香火传承在他看来,更多的是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我奋斗一辈子,其实什么都留不下,钱挣再多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孩子是我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唯一财产。她继承了我的血脉、我一部分的思想,还有我的价值观等等,所以孩子真的是未来。”
女儿5岁时,向北曾经想过,生个二胎。但政策未放开,计划就搁浅了。直到2023年单独二孩放开的风声传来,向北才重拾二胎的梦想。
可一年多以后的今天,向北说,他其实已经放弃了。“年轻的时候有精力,身体也好,现在,也就看运气吧。”
生与不生,是谁的事儿?
除了那些温情的故事,“单独二孩”政策运行第一年,实际上没有出现井喷。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仅83.8万申请生二孩。
此次“单独二孩”正式在全国实施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数据称,“预计新政策推行后,每年将增加超过200万个新生儿”。但响应者寥寥。特别是辽宁省,近百万“单独夫妻”甚至百分之一愿生二胎。
针对“单独二孩”政策为何遭遇冰点,生育意愿何以“高启低收”,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说,生孩子会受政策影响,但更多是受年轻育龄人群经济情况、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影响。过去是政策不许生,现在政策放开了,还是不愿意生,甚至双独家庭也只是一小部分在生。人们的生育行为越来越不受政策控制,而是受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甚至同龄人群的影响。
另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时间尚短,很多家庭仍持观望态度,没有下定决心;二是城市地区生育成本较高,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压力较大,而社会相关的教育、保险配套都没有跟上,所以二胎生育率低是正常现象。
此前,“单独二孩”计划的制定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到,总体上看,“4-2-2”的家庭结构比“4-2-1”家庭更合理,长远来看,放开二胎控制三胎,是未来5年的一个趋势。“此次的单独二孩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政策,低转化率实际上也是在预料之内。”翟振武说。
前不久腾讯网公布的一项调查中,84.9%的受访者不愿生二胎是觉得经济成本太高,37.4%的受访者担心二孩性别会带来家庭问题,29.5%的受访者认为女性身体会吃不消,19.6%的受访者担心第一个孩子会不同意,16.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结构改变会影响孩子,16.2%的受访者担心家里老人压力加大,16.0%的受访者担心会对事业造成影响,9.0%的受访者顾虑产假等生育福利缩水。
对此,上述学者认为:“当你控制的时候,有人想生不敢生。但你一旦放开了,鼓励别人生他们也未必会生。生育是一个家庭的综合考量,国家政策没法引导。欧美国家现在都鼓励生育,但现在一些家庭连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生了,政府福利很好送钱送奶粉,但又有多大作用?”
想变“四口之家”哪些功课要补上?
人物简介:
潘幸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偏心理学、女性学方向)研究生,情感咨询师。2023年创办中国首个女性主义自媒体sharpshow,排行腾讯微信公众号情感榜前三,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火的情感医生。
当“多孩家庭”按下重启键,一起步,都显得那么艰难,很不尽如人意。“二胎”开闸,从“三口之家”到“四口之家”,还有哪些功课要补上?就此,记者专访了情感咨询师潘幸知。
与其写保证书,不如让孩子学会接纳
记者: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生二胎,社会和家庭还是要补补课。
潘幸知:从三口之家到四口之家,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打破了一个家庭既有的生态平衡体系,这是个新变化,需要建立新的平衡。
记者: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位网友在网上晒出了自己和老公写的“保证书”,她和老公向女儿保证“永远第一喜欢我家大宝”。对此,你有没有可操作建议?
潘幸知:与其写保证书,不如让孩子意识到接纳的重要性。因为“小宝”出世后,父母不可能做到对大宝要比小宝好,这对小宝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大宝一直存在比较的心态,事事都要跟小宝比较,希望得到最好,那么不仅父母很累,而且无论做到如何好,处在比较心态中的大宝,也都有可能感受到不平衡,他会觉得父母曾经写下过保证书,却不能做到,从而丧失了对父母的信任。
记者:那怎么办好?
潘幸知:作为家长,要告诉大宝的是,不仅父母亲要分摊50%的爱给小宝,大宝也要分摊50%的爱给小宝。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爱,是不可能成立的。从小被这样教育的小孩,会相对成长为一个心智比较健全的个体,未来在婚姻关系中也会懂得索取与回报的对等。在爱的教育不尽完整的家庭里,生二胎之前,最好征求大孩的意见。尤其是迁徙到大城市工作的夫妇,如果是在工作还不太稳定的时候要了第一个小孩,结果扔回老家给父母带,再生第二个孩子,得到第一个孩子的接纳就特别重要。
别让两个孩子成为争夺爱的对手
记者:父母应该怎样跟大宝沟通呢?
潘幸知:父母一定不要认为,小孩子不懂什么。孩子很敏感,父母要不断告诉他去适应一个新生命的出现,并且他会是他未来最好的陪伴,而不是夺走父母之爱的竞争对手。比如说,问孩子:爸爸妈妈想再添一个弟弟或妹妹,你会怎么对待他啊?如果他不同意一定要问,为什么呀?为什么不同意?孩子担心的是什么?引导他说出来,引导他接纳。父母怎么去引导,如何让家庭中的每个人去适应新的家庭成员,慢慢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结构,这个过程和怀孕同等重要。
记者:以前都是多子女家庭。生不生小孩,基本都是大人的事情。
潘幸知:过去的家庭,全家关注的可能是吃饱穿暖,谁还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大部分家庭是多子女家庭,有个弟弟或者妹妹天经地义,那就成不了突出的矛盾。现在,二胎虽被热炒成一个话题,但截至目前,二胎带来的家庭问题没有那么明显。这个过渡阶段,掺杂着国人的兴奋,还有逐步放开的生娃自由,让中国人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件事。
不可用生孩子来稳定家庭关系
记者:在你遇到的咨询案例中,除了媒体报道中的这种“老大不高兴”,还有没有其他表现?
潘幸知:“丧失安全感的妻子”,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家庭中有些夫妻出现矛盾,女性就想通过再要一个孩子,来巩固婚姻的稳定性,其实,无论要的是一胎还是二胎,这都属于错误的观念。夫妻关系冷淡了,生二胎只会让家庭关系更加糟糕。
记者:把生小孩作为稳定家庭关系的一种方式了。
潘幸知:还有些女性,在家庭关系中把孩子丈夫放在第一位,自己更愿意躲在小家庭里,表面上看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很多,实际上是在逃避重新进入社会。
记者:现在多数家庭,经济压力需要两个人来承担,这也是部分家庭生育二胎时,必须要思考的关口之一。
潘幸知:是的。生二胎对女性的职场耽误肯定很大,当然,这也是一个“机会借口”。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借口,生一个孩子耽误一两年,再生一个又是一两年吧,这加起来几年时间,女人的中心如果完全是在家里,这一定是不可取的。越是要生二胎,越需要懂得平衡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夫妻关系。
以上是2023西安"单独二孩"一周年调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社保相关知识 ,请持续关注中国社保网。
“2023西安"单独二孩"一周年调查”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zhishi/31203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通常没有社保,或者社保程度较低,不仅因为当时的经济竞争中劳动力成本是重要因素,也因为没有与高保障相匹配的分配机制与税收机制。所以在西方国家的...[查看全文]
业内人士表示,与2004年的国九条相比,此次出台的新国九条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出台的文件,勾画了资本市场顶层设计的路线图,将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