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至3月14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4562人参与),88.2%的人表示自己为父母的养老问题担忧。84.5%的人坦言将来养老的预期已经影响自己的职业选择。(3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对父母的养老问题担忧,侧重于对“昨天、今天”的养老制度的疑虑;养老预期影响职业选择,倾向于对“明天”的养老制度的迷茫。养老“双轨制”下,公考的持续升温、事业单位招聘的高烧不退,都内含将来养老的“美好预期”。
养老制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其进步性有目共睹,“成绩不说跑不掉”,姑且不论。但是,从公众的直观感觉来看,从“担忧”与“影响”来看,养老制度可能还停留在“老有所养”的初级阶段,未达到“解决后顾之忧”的程度,尤其是对“双轨制”等存有“制度性纠结”。
“双轨制”诞生于计划经济年代,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可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依然“前行”。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否,事关社会的公平。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原本就被寄予“调节差距、促进公平”的重任。
如果社保制度本身在公平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仅无法促进公平,反而会拉大不公,出现“逆调节”的不良效果。长期形成的“双轨制”、“多轨制”,让特定群体无投入或少投入而得“厚保”,行驶在“快车道”,而更多的人则蹒跚于“慢车道”。
“养老预期改变职业选择”,期待着制度改善养老。我们的国情是,“未富先老”,很突然很迅速地进入老龄社会,有限的社会财富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养老政策与制度不能“慢慢变老”,必须“焕发青春”。养老制度既需要“顶层设计”,亦需“脚踏实地”。当务之急是消除“制度性弊端”,有效地解决“双轨制”,“双轨制”并轨越快越好。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将是棘手的难题与困难,其中之一自然有“双轨制”。抓住了“双轨制”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解决诸多社会保障矛盾的关键。
在公平的养老制度下,自主养老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不知道如何养老”困惑着很多人。曾有调查显示:有71.6%的被调查者表示,今后打算“靠社会养老保障”养老。“年轻时攒钱”、“退休时再找活儿,干到干不动为止”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在养老方面,现在很缺乏一个多渠道、多元化、多保险的体制,缺少能够调动与发挥自主养老潜能的机制,缺少“量体裁衣”的专业机构。渠道越多,风险越小,这是浅显的道理。因此说,应对“未富先老”,多元化养老体制要永远“年轻”。
“西安晚报:多元化养老体制应永远“年轻””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98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