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人、爱护老人、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社会风气。老龄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把这项事业办好,让广大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要靠改革、靠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要靠科技,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能量。
一、要全面准确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改革任务提出来,是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回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新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是不应该回避也不需要回避的社会现象。人们能做的是,采取一定思路和举措来积极应对。应对得好,就能实现“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的应对老龄化共识,是对过去实行的过度强调保障和照顾的养老模式的主动调整。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982年,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将健康老龄化作为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了 “积极老龄化”战略。这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要求在“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采取行动,就是要在提供充分保障和照料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积极面对晚年生活、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一新思路的重要性在于,强调老年人不仅是被关怀和照顾的对象,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国家财力还不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还不太高。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这就是劳动参与率偏低和基金不平衡等高福利性问题开始显现。具体观察下来,在人口寿命延长的同时,退休人员的工龄没有相应增加甚至在缩短;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稳中有降和 “招工难”的大背景下,近十年来大龄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一直在下降;在农业人口持续高速城镇化的同时,一些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收不抵支,等等。正是从我们的现实情况出发,并汲取世界上高福利国家过度保障制度安排的教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要义就是应对老龄化要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也就是国际上讲的健康、参与、保障之间的平衡。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更有条件实现这一平衡。尽管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养老模式调整的必要性,但由于过度保护已经占用大量公共资源,很多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我国这方面的历史负担较轻,经济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长相当长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增量投入来实现 “积极老龄化”。我们对此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
二、要按照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思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服务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充分体现了促进劳动参与、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思路。在完善老年服务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这一思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着眼于健康促进和参与促进。健康促进,是指帮助老年人在晚年能够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将患病或失能推迟到生命最后阶段。参与促进有两层含义,一是促进老人自理,辅助其独立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二是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劳动供给。
对照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这实际上很不合理。因为社会养老服务是社会投资型民生支出,既可提供老年保障,又可增加劳动供给、得到额外回报。相比之下,养老保险等老年经济保障只是社会消费型民生支出,不会产生额外回报。二是现行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重保障、轻促进,对促进老年人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不够。比如,现有机构养老床位整体上的利用率刚过50%,而且养老机构的绝大多数入住者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我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独居、空巢老人独立自主生活和开展社会交往的需要,导致一些亲友被迫放弃工作,在家照看老人。2008年,美国有25%的成年子女在家照看老年父母,这些人退出劳动力队伍所造成的收入损失在3万亿美元。我不知道我国是否有相关统计,但可以肯定这方面的损失不会小。
针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所做的说明,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服务业发展,不是重复原来只管照料和保护的老路,而是要走改革创新之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兼顾健康促进和就业促进。
三、要充分发挥智能化养老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服务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能够安全、舒适地在自己家中养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晚年幸福,对家庭和社会也是一件幸事。要实现这样的幸福目标,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挑战。发达国家的探索和实践表明,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提供性价比较好的辅助服务,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其一,监测技术在提早发现健康风险方面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由于独居老人数量的增长速度将超过护理人员数量的增长速度,没有相濡以沫伴侣的细心观察,独居老人生理上的细微变化主要还是依靠智能技术。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居家智能网络可以在老人重大健康问题出现之前10天到两周之内监测到异常变化。英国的有关数据表明,早诊断、早干预将节省大量医疗费用。再举一个例子,英国有30%—40%的社区老人有摔倒的经历,摔倒者占到老人住院者的一半左右。事实上,现在的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摔倒风险,提醒医疗卫生工作者采取措施避免风险发生。
其二,远程照看和远程医疗技术在帮助老年人独立居住方面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一智能技术体现在多种设备上,从呼叫器、定位感应仪,到远程血糖、血压测量。2011年年底英国政府发布的数据表明,远程技术试验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的住院日、急诊次数和死亡率。
其三,日常生活辅助技术可以帮助失能、半失能者甚至痴呆症患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比如按开关、洗头、进食乃至消除孤独。
总之,在发达国家,智能化养老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众多突破和显著成效。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必须在技术上加紧追赶。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明确智能技术运用的目的,或者说要注重研究借鉴国际上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养老服务先进理念,既要提供关怀和照顾,又要促进健康和参与。按照这一思路,还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再细化一步,在智能化养老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还要处理好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关系,总的都要加快智能化养老技术的提升和产业化,让我国老年人不断享受到先进的养老科技成果。
“发展智能化养老 积极应对老龄化”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801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