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览1993—2012年间有关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献,从研究重心与重要研究结论的视角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分别是:关于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和养老服务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对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一是系统性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形成机理;二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对家庭养老核心地位的尊重;三是养老服务应该注重人性关怀与精神慰藉。
一、引言
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和2033年将分别超过3亿和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①。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于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的人口总数。为此,党的十七大确立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也提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第一次以党的纲领性文件的形式对完善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为实现“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必须加快完善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养老服务制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未富先老,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过去的20年,社会各界对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图1):以养老服务为主题的科研成果从2000年以前的年均3.125篇,达到2010年的674篇、2011年823篇和2012年的748篇②。可见,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对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1 养老服务主题的文献数量变化(按年份)
在众多与养老服务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学者分别从多样化的视角和全面的技术手段对该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1993-2012年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重心和研究结论如下(表1):
纵观20年来与养老服务体系相关的研究重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1993—1999),该阶段学者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比较分散,大多从自己的学科的角度对该命题进行探索,文献数量较少。发展期(2000—2004),该阶段学者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各种养老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下一阶段构架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文献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成熟期(2005至今),该阶段学者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全局观基本已经形成,在该体系框架下的各种养老方式的角色定位也基本成熟,文献数量保持在一个比较高位的水平。
在研究结论上主要完成了以下五大转变:第一,在养老观念上,完成了消极、被动的养老向积极、主动的养老的转变;第二,对家庭养老的定位方面,从力求实现其他养老方式对家庭养老的完全替代,到承认家庭养老的核心地位而其他养老方式只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的转变;第三,在养老服务的支付主体方面,完成了强调个人缴费的有偿养老到强调责任的社会化养老的转变;第四,在养老方式选择方面,完成了关注各种养老方式自身的构建到关注不同养老方式中人性化细节的转变(如日常护理和医疗保健);第五,在养老服务体系的组成方面,从强调机构养老(如老年公寓)到强调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等多元化养老体系的转变。
总体来看,关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关于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关于养老服务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7903.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