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金缺口倒逼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养老金改革的进程中,破除养老金双轨制以及促进全国性社保统筹的呼声越来越大。一边是关乎着全国普通老百姓的养老金问题,另一边又是以公职人员为主的利益问题,历年的养老金改革方案似乎无法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于是,中国式养老改革陷入了迷局。
去年10月中下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养老金双轨制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并将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何谓职业年金?其实是一种针对公职人员的补充性养老保险。管理层拟通过职业年金的补充养老方式来实现养老金并轨,即构建公职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新养老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实行职业年金将打破过去公职人员无需缴纳费用的传统模式,而职业年金的费用将由事业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一般而言,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金组成。实际上,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不足5%,而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比更是低于1%。因此,全国大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只有基本养老金得以维持。另外,一般的企业职工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费用以及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才能够顺利领取养老金,且他们缴纳养老金的费用占工资比例高达28%,由此带给大部分家庭沉重的生活压力。相反,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基本不需要缴纳个人费用,相关的费用基本由国家来承担。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不公平的缴纳模式基础上,一般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各自领取的养老金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平均养老金是普通企业职工的2至3倍!于是,打破养老金双轨制,实现养老金并轨的呼声就越来越大了。
那么,职业年金到底能否有效缩减社会间的贫富差距,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呢?笔者认为,职业年金是公职人员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拟通过建立以职业年金为特点的公职人员养老模式来逐渐实现养老金的并轨。不可否认,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在职业年金推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担忧一个问题,即职业年金会否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变相增加福利的新成分。的确,职业年金实际上也属于单位的福利制度,同时也是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职业年金存在制度透明性差等缺点,相关的监管措施又不大完善,由此给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留出增加福利的空间。当然,职业年金还有一个特点,即不仅享受着税收的优惠,而且还能得到各级财政给予的补助。因此,未来机关事业单位通过职业年金取代双轨制时代下的福利也可能成为现实。当然,目前国家对养老金并轨还没有具体落实的政策,未来将会以何种模式逐渐实现养老金并轨仍然是未知之数。
笔者认为,养老金双轨制为社会带来长期的不公,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如今,拟通过职业年金取代双轨制时代下的福利,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据数据测算,2012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4亿,占比总人口超过7%。而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高达13.26%。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同时,中国的养老金缺口却持续增大。根据数据预测,2013年中国的养老金缺口或将达到18.3万亿,占比GDP总值的35%。而当前社会养老金空账数额高达2.4万亿。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的养老金储备也深陷困境。根据数据统计,当前中国养老金储备规模仅为GDP总额的2%,该数值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金个人空账持续增长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以过去两年的数据分析,2011年社会空账数额达到2.2万亿。去年,就以广东为例,个人空账就达到400亿元。更有分析指出,在2.2万亿左右的个人账户记账金额中,实际的账户数额仅有2700多亿,占比记账金额总额不足15%。于是,如何弥补上述的缺口是当前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
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减缓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普通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距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众所周知,国内的养老金双轨制属于历史性遗留问题。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缓慢以及涉及的制度性难题甚多,因此当前国内机关事业的养老保险制度仍沿用着1978年之前的制度。经历三十余年的差异化发展,养老金双轨制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激发点。以社会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为例,一般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40%,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替代率却高达80%以上。若综合各种因素,缩减机关事业与普通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距,减少部分因长期社会资源浪费而导致的养老金支出,将有效减轻国内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另外,加强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方式。按照数据统计,新农保、城居保以及城乡保三项保险的累计结余约55%的数额基本属于活期类存款。按照过去十年年均2.47%的通胀率分析,若长期以0.35%的活期存款利率作为养老金的保值途径,显然会造成养老金的持续缩水。当然,若以过去十年的真实货币贬值水平计算,国内的养老金实际缩水幅度会相当惊人。作为一项影响全民生活的重要性投资,应该将资产分散性投资。在保证资产不贬值的基础上,采取部分相对激进且具备高安全性的投资工具实现保值增值。这样,才能够促进养老金运行效率的提高。最后,实现社保的全国统筹,提高养老金的执行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实际上国家也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大部分发达城市基本不愿意加入全国统筹。而部分贫困地区则非常愿意加入全国性的社保统筹。于是,在一系列的阻碍因素作用下,社保的全国性统筹行动始终无法深入进行。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监测,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保连省级统筹也难以深入开展,部分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市级统筹的阶段。
中国的养老金改革推行多年,却始终无法撼动部分利益团体的利益,最终导致改革深陷迷局。面对当前极其严峻的情况,弥补养老金缺口等问题已经不能再拖延了。于是,临近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际,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一连串的改革方案。其中,延迟退休年龄、推行以房养老以及增加社保缴纳年限等政策成为近一段时期最热门的方案。
以延迟退休年龄为例,去年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金改革方案备受社会争议。若以当时整理的方案内容分析,国家或拟在2015年后延迟男女的退休年龄,至2030年前后,男女的退休年龄将会延迟至65岁。针对清华的延退计划,更多网友质疑清华的设计理念。以上述研究的内容分析,清华团队单纯预估203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0岁,但实际上却忽视了环境卫生、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的负面性影响。可见,这种单纯的预估年均寿命增长率显然不符合常理。而清华借此延退,明显缺乏说服力。更为遗憾的是,面对社会大众的批评和质疑,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还振振有词,有损民众对社会的信赖度。
目前,国内的养老金双轨制当属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之一。而作为沿用了数十年的双轨制度,至今仍然无法撼动。以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金收入为例,普遍的薪酬水平在4000至10000元之间,还有更多的福利没有计算其中。另外,事业单位的职工并不用缴纳与普通职工相等的费用,更多时候享受着各种各样的待遇。相反,普通职工不仅需要缴纳不断涨价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而且普遍的养老金替代率不足40%。按照普通职工的家庭年均收入计算,其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事业职工的薪酬水平,且差距逐年扩大。一旦延迟了退休年龄,普通职工又将面临年老难找工作以及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考验,届时生活压力必将大幅增加。
又以以房养老为例,该模式让老人将自己拥有的产权房抵押,以实现定期领取养老金的目的。纵观前期几大城市的试点效果,实际的执行效果并不佳。更有网友认为,以房养老实际上是国家的一种逃避养老责任的行为。不过,有部分权威人士澄清,以房养老并非国家逃避养老的责任,而是增设一种方式供民众选择,且以自愿为原则。
再以增加社保缴费年限为例,前期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称,具体政策还在研究,但他表示,希望职工和居民参保者在有能力时先自愿增加缴费年限。针对当前15年的养老保险缴纳年限,管理层为了更好处理养老金潜在的资金缺口问题,提出了增加缴费年限的要求,后来强调以自愿为主。笔者认为,有能力者自愿多缴纳养老保险实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根据规则描述,多缴纳者退休后将会享受更多的养老金。此举实际上也是参照国外的一些成熟的措施,在减缓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等负担。然而,笔者担忧的是,有能力时自愿增加缴纳年限会否因政策的朝令夕改而变味?届时,单纯的自愿原则会否最终演变为“被自愿”强迫增加缴纳年限呢?
从1985年的政府来养老,到1995年的政府帮养老,再到2005年的养老不能靠政府,政府的职能似乎受到了动遥在当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养老支付压力也愈趋紧张。尽管如此,政府毕竟是广大老百姓的依靠,不能因为过去政策的失误而让老百姓来买单。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名义GDP增长超过百倍,目前我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实体。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却承受着高通胀、高房价、高学费等负担。以“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为代表的三座大山竟然成为时下的流行词。随着国家养老金缺口的持续扩大,国民的养老问题又将遭遇沉重的考验。难道“养老难”要成为继“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后的第四座大山吗?
养老金改革为何难以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究竟谁来制定相关的政策?他们又能否代表全社会大部分人的利益呢?事实上,政策的制定者基本属于政策的受益者,而相关的政策大多是以利益者来衡定的。试问,谁愿意在自己的身上割肉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那么,养老金改革到底会如何演变呢?长期存在的养老金双轨制会否实现并轨呢?笔者认为,只要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没有受到普通百姓的监督,且养老金改革方案的制定没有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可,任何的改革最终无法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需求,而改革也难逃失败。因此,在上述因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即使养老金双轨制得到名义上的破除,但是更多替代性的补助政策将会陆续出炉,最后利益者的切身利益仍然得到保留。
中国式养老改革该到反思的时候了。在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之前,改革需要敢于切断利益者切身利益的勇气。否则,改革只会成为“空谈”!
“郭施亮:中国式养老改革该不该反思?”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776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