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120多万老人,其中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4万人!10月12日,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2014年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上获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工资。(《现代快报》10月13日)
老龄化社会全面到来的现实,使养老问题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为应对如何养老、怎么养老的纠结,南京市的创新做法令人眼前一亮。政府为居家照料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的子女、儿媳发工资,本质上是将政府用于养老的投入,作出转移和变通,将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虽然,该做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
养老一直被认为是包袱,尤其是照顾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更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南京市目前的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严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很多老人只能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由家中的子女进行赡养,其家庭压力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而言,政府给照顾老人的子女发放适当的补贴,目的就是鼓励子女照顾父母,让“居家养老”方式得到普及。对于很多本就困难的家庭而言,这种方式更具现实意义。通过这种方式,能适当地减轻地方政府的养老压力,提高家庭养老的积极性,缓解养老社会保障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方式,老人还能得到子女更妥善的照顾,避免了社会养老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足。
养老是政府与公民个体双方的责任,需要两方面力量的合力托举。政府出钱,公民出力,无疑是处理养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后勤保障平台的建设和运作。从这个方面而言,该投资是巨大的,而且囿于养老服务人员的匮乏,现实运作中也存在着不小的难题和障碍。如果政府将这部分支出用于给居家赡养卧床不起的老人的子女发工资,不仅让养老方式实现了节约的目的,还能让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说到底,南京的养老模式探索,找到了社会与公民养老责任之间的平衡点,值得借鉴和推广。通过该方式,可以将养老包袱变为养老红利,寻找社会、老人以及子女之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为应对老龄化社会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刘建国:政府发工资有助于释放养老红利”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7089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