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黛青认为,对于失去生产能力的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政府应实行财政兜底;对普通贫困群体的精准扶贫,应重点注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方面。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发挥京津两市定点帮扶的引领示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提升对贫困人口的帮扶精准度和帮扶效果,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评部副主任李黛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背景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河北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全面脱贫,共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警惕脱贫难返贫易 加强扶贫专业性
李黛青认为,当前河北省在脱贫攻坚上主要存在生态脆弱地区脱贫难返贫易、开发式产业扶贫风险犹存、扶贫专业性不足、乡村一级教育医疗水平较低等四方面问题。
“生态脆弱地区脱贫难返贫易的问题不容忽视。虽然我国大规模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十年,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基础,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成就巨大,但离全面脱贫还有一定的距离。”李黛青向本报记者介绍,就河北省而言,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北西北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发展条件约束等问题相互交织。农民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砍树烧柴、开荒种地,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扶贫主要依靠外部“输血”,一旦停止输血,很容易造成返贫。
在目前生产过剩时期,开发式产业扶贫存在一定的风险。李黛青说,由于产能过剩,部分集体产业可能面临着“增产不一定增收”的情况。政府在以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资金发展集体产业的同时,还应多征求贫困农民的意愿,在产业选择、仓储、物流、市场等方面下足功夫,警惕金融风险。“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在新的一轮产业开发中,应开发和保护并重,防止出现生态破坏现象。”
扶贫的专业性不足,同样对精准扶贫的效果有影响。由于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局限,贫困农民意识滞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同时,通过行政命令抽调到贫困村进行帮扶的驻村干部在扶贫的专业性方面尚待加强。另外,这些干部在扶贫地工作的时间一般是一到两年,短时间内尚无法真正融入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中,难以带给贫困农民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上潜移默化的改变。
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困地区不仅难以吸纳外地人才,而且本地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教育、医疗人才匮乏,造成贫困地区整体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因病(残)致贫返贫较多,这也影响着脱贫攻坚。
政府兜底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
李黛青认为,对于失去生产能力的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政府应实行财政兜底;对普通贫困群体的精准扶贫,应重点注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方面。
首先,结合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与资金推进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建立贫困人口自主“造血”机能。一方面,对居住在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充分重视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的建设和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对生态功能重要的贫困地区,加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结合自然资源特征,发展优势适宜产业,引导贫困人口有序转产转业。
其次,实行参与式扶贫,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性”,让贫困人口在参与式扶贫中得到动力、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李黛青认为,精准扶贫的主体是贫困农民,扶贫工作应发动贫困户来干。政府要搭建好平台,将着力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上,激发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产业扶贫中应循序渐进、量体裁衣,让贫困人群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乡村一级政府应加强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发布,提高贫困人群的主体意识、生产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建立贷款评级授信、风险保障和处罚措施,确保扶贫贷款不仅放得出还要收得回,使扶贫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再次,重视专业扶贫机构和队伍的作用。李黛青建议,各级扶贫队伍特别是基层扶贫队伍应由扶贫专家和有热情、爱心、宽容心的人员参与,并制定政策吸引社会精英参与。让采购信誉好的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机构从事扶贫工作,负责精准识别、项目组织、脱贫能力和技能培训指导、管理维护、跟踪落实等一系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扶贫效果,降低行政成本。
最后,李黛青建议,还应增加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水平。
“构建精准扶贫生态系统”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53093.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