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在发生着变化,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经济结构上也将产生很多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持久影响需要从多方面深入思考。
目前,民众的生活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得以大幅度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现代人口转变过程,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死亡率下降,相对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大大延长,这不仅导致了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加快,而且使得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开发“二次”人口红利
在社会老龄化群体增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由原来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负担的急剧增加。
如养老金、医疗保健费用等快速增长,其很大一部分由政府和企业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福利方面支出会越来越重,国民收入在不断减少,可以用于资本投资的部分也在不断减少。在老龄化的冲击下,汽车、住房、通信等产业市场需求将会持续走低。老年人口比重高的静止人口对新住宅和汽车的需求比青少年比重高的动态人口小得多,与此同时,前者比后者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另一方面的现象也很凸显,那就是随着社会中青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下降,那么该社会就有可能失去更多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的产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而老龄劳动者无论在身体素质上、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上,还是在拼搏精神和创新意愿上,都要比青年劳动者低得多,对新产业、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低得多。当然,年长劳动力在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上具有一定优势,教育水平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老化压力,但从整体趋势看,人口老龄化将让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指出,社会进入老龄化不一定是坏事,没有必要一提老龄化就觉得负担加重了。当务之急是对人口红利进行二次开发,把“老有所为”变成现实,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开发“二次”人口红利,实现“老有所为”。
业内人士认为,开发中国老龄化人口的“二次”红利,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这个举措可以让大量久经社会培养和社会实践锻炼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社会人才继续发挥作用,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把他们的才能和经验闲置、荒废掉。有些老技工可以继续受聘于乡镇企业带徒授艺,或攻克技术难关,或设计拳头产品;有些老会计师可以继续受聘于新建单位管理财务,为节约成本、改善经营出主意;有些老教师可以继续到学校授课,或举办各种培训班,帮助青年人掌握知识和技术;有些老科技人员可以继续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有些老医生可以继续受聘于各医疗科研单位,或开办诊所,专治疑难杂症,都深受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欢迎。
其次,让退休老年人重新工作、发挥余热,可以使社会再次获得“物美价廉”的劳动力。用人单位聘用已退休的老年人不仅成本很低(因为这些人都有退休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报酬,他们就会感到满足),而且会使用人单位得到成熟的、高级的、专业的“高质量”劳动力,不需要再花时间进行培训,就能用得放心、用得舒心。
最后,继续聘用老年人还有利于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因为这些老年人只是满足于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获得一笔额外的劳动报酬,他们并不像年轻人那样有那么多的生活压力和职场追求,所以他们在企业中会成为重要的稳定因素,甚至当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老年人可以帮助沟通各方关系,促成问题解决,这当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没有必要一提到老龄化就觉得社会负担加重了,只要对老龄人口的 “红利”进行科学地“二次开发”,国家进入老龄化就不一定是坏事。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把“老有所为”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力争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满足老年人需求
事实上,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或者是机构养老,对于如何满足我国数以亿计的老人群体的养老需求,为他们提供一种既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满足自己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养老平台,目前都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巨大空白。
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很大的短板。即使是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其实也还没有充分注意到老年人需求这一块。我们现在很多的产品都是给年轻人和儿童的,认为都过了60岁还讲究穿什么、吃什么?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他们越来越希望有尊严地、快乐地、美丽地、高尚地活着。他们对服装、装饰品、各种老年人用品的品质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相关服务的要求也比较迫切。在启动供给侧改革的今天,老年人的这种需求方向不应该被忽略。我们要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挖掘,同时要整合我们的生产,并形成老年人产品生产体系。这应该是我国老龄产业和未来中国产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在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介绍《健康中国幸福养老》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论文集出版的情况时说,中国的养老产业已经到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候,养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不解决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这些白发人群未来的养老,尤其是健康养老问题,对实现中国梦来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缺陷。
他说,总结起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对我们中国未富先老,进入老年社会,都有研究,也都有思考。但是,仅仅从政府的角度推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就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显然是不足的。养老产业的发展肯定需要有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力量来共同推动。今天在发展养老产业,我个人认为不缺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不缺社会的大量需求,也不缺企业的资金,缺的是什么?缺创意、缺智慧、缺智库的力量。清华同衡科技研究院能够建立起养老产业联盟,最主要的是组建智库建设提供知识服务的大的平台,可以由此聚合各种智慧,特别是建立起养老健康大产业的大数据。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能够健康、有序,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解决中国当下最为迫切的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养老:热门话题的冷思考”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52141.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