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保障”的共识
我国社保体系建设的改革,涉及四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什么是社会保障”达成共识。如果国家把社保理解成扶贫,不让人饿着、冻着,政府把自己看成一个出纳,哪儿穷了拿点钱就完了,中国永远不可能有社保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制度体系,这个概念是由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达成的共识,它包括七个保障:生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残有所养,失业有所帮,灾难有所救,伤有所疗和住有所居。
要让公民感知到生活在这里是安全的,这有三个条件,理论上叫“三圈理论”。
第一个条件是国家要政治民主。它有两个要素——产权明确和分配公平。这是理念问题。
理念之下的路径是什么?把社会保障纳入国家理财战略,使整个经济社会理性发展,对七大风险进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这些事情是一个出纳解决不了的,需要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师,使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人和自然、老人和年轻人、穷人和富人中保持一种平衡。这是第二个条件。
理念和路径问题都解决了,第三个条件才会自动而生——社会和谐是社会保障的目标。
如果三个问题都顺了,那么三圈就会靠拢,我们的公民安全感会非常强,这个社会就是人民希望的社会。
对这些问题要达成共识,需要立法。
从居民档案做起
有了法律之后,社会保障针对的七项都需要非常精确的风险描述、财务测算,在这个基础上做政策设计,这就是社保政策,政策就是执行方案。
但是,要对这七大风险进行准确的风险描述和预算,需要社会建设,需要居民档案,要知道有多少人。
中国现在基本上数不清人头,我们的统一口径是户籍所在地人口、常住人口,剩下的是流动人口。但流动人口跟前两个又是重复的,地区之间是交叉的。双口径,人又在流动,没法准确。追着屁股数脑袋,能数得过来吗?
人口普查是统计身份证,但身份证并不准确。身份证后面的档案是死的,因为没有和老百姓的互动机制,死档案只能算文件,活的才能叫档案。这个问题不解决,风险描述和测算都很难做,数据不知道去哪儿找,有数据了又都不可信。
社会建设要从哪儿做起?要从居民档案做起,先数清人头摸清家底,再分清好孩子、坏孩子,穷孩子、富孩子。对好孩子要进行审慎人管理;对坏孩子要限量管理;对穷人要激励他去工作,给一定补贴;对富人要收税,给他发展环境。这才能科学地设计社保政策。
当然,搞居民档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找钱、管钱、发钱
把风险问题描述清楚也测算好了,就找钱、管钱、发钱,这叫资金和基金管理问题。
首先是找钱,社保找钱有5个工具——税、费、储蓄、市场融资、社会捐助。
五个工具最早是“费”——俾斯麦的方式,主要是企业成本。但把社保的成本全部加到企业身上,企业怎么生存?这是杀鸡取卵的办法,走不长远。
到了后来罗斯福的方式就是征税,这时企业的负担就减轻了。但税是公共品,大家都可能去搭便车,所以又加入了自储公助,有能力自己要存储一点,自己的账户谁都有积极性。
这三个方式不单是在存量上下功夫,还可以在时间价值上下功夫。过去的二十多年,美国的养老基金从0.7万亿美元升到17万亿了,哪里来的?因为美国的养老金都是个人的,政府只给老遗残保障吃饭,剩下的401K都是个人账户,个人把养老金委托给机构投资者,相互竞争,取得收益。
最后社会捐助。中国现在是最好的推行社会捐助的时机,因为过去20年一批事业有成者是有原罪感的,社会捐助让他们的原罪感有一种释放。还有一批贪官污吏,这些人也得“释放”。
“社保改革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404.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