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销售人员说的怎么和合同上写的不一致呢?分红险的收益到底要怎么看呢?车险理赔又该怎么才能更顺畅?保险消费中的陷阱我们该如何避免呢?3·15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认清保险中常常出现的陷阱。
保险案例1:车险欺诈
家在广东的被保险人陈某的车辆出现发动机故障,送去某修理厂维修时对方称可免费维修,但需陈某协助制造事故骗取保险金。陈某一时贪图小便宜答应了。2012年9月,修理厂李某驾驶陈某的丰田车与另一台还没修好的宝马车相撞,故意制造了一起交通事故,并向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现场勘察发现疑点众多,经调查,陈某承认本案为修理厂故意制造事故,并主动放弃索赔。
陷阱分析:及时报案,真实反馈,到指定维修厂维修
配合欺诈隐患诸多。诈骗分子获得车主身份证等相关个人信息,将带来经济、信用隐患;从事此类诈骗活动的修理厂一般是非正规修理厂,维修质量无法保证,会给车主行车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车辆续保费用与出险次数关联,出险记录过多将导致车辆加费承保。建议车主在遇到事故时,及时报案,真实反馈事故情况,到保险公司认定的指定维修厂进行维修,最大程度保护自身权益。
保险案例2:夸大保险收益
2013年7月,某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工作人员,向投保人李某介绍公司推出的一款分红型两全保险,将不确定的利益宣传为承诺预定利益。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称“持有保单10年后,就有50万至60万,20年起码有80万元,38年满期就有160万左右”
陷阱分析:分红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市面上的保险产品分红险占到七成以上,是市场的主力保险产品,分红险的收益预测一般分为高中低三档。由于市场的变化,分红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营销员和保险公司是不允许以任何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来承诺的。
保险案例3:分清产品性质
2011年8月4日,某银行广东雷州支行客户经理在销售某寿险公司分红保险产品过程中,将银行存款收益与保险产品收益进行不当比较,“介绍银行存款收益比这个保险产品的收益要低很多”。
陷阱分析:要认清是存款还是保险,存款就是存款。保险就是保险。功能不同,性质不同。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混为一谈是保险销售误导的常见手法。
“通过三个保险案例 认清保险消费中常见陷阱”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anli/5364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