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接到多位市民投诉在银行存款时,被工作人员推荐买成保险的烦心事。咨询投诉的市民多为不懂金融知识的中老年人,着急用钱时却发现,不仅收益低,不到期想取出还得交违约金。
两万“存”三年才知是保险
“原来我存的这个不是存款,而是一笔保险啊。”7日,家住泰城元宝小区的居民李先生,拨打本报3·15金融维权热线反映。李先生至今不明白保险和存款有多少区别。
李先生今年75岁,前几天看到本报关于存款“变”保险的报道后,发现自己在2011年的一笔2万元存款经历,和报道中的例子相似。他从书柜中找出了那笔存款单,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怎么我的存款也是一份保险?”李先生说,他在自己认为的“存款单”右上角看到,有一行“代理保险业务收费凭证”的字,实际上就是一份保险。
“我65岁就眼花了,看不清银行单据上的小字,只记得那张"存单"左上角写着银行的名字,就以为是存款单。”李先生说,工作人员和他说过,这种高收益的存款是什么保险,但他觉得存款和保险都差不多。”
直到现在,李先生也没有搞清楚自己买的保险到底能保障什么。“要不是看到报纸上别人的案例,我还不知道这回事呢。”
10万“存”成保险强退要损失三万多
宁阳县居民赵先生说,66岁的父亲到银行存款时,10万元都买成了保险。保险到期后,分红还不及定期存款利息一半。而其父亲说,只是出于对银行信任,才完全听了工作人员的建议。
赵先生说,2008年他因为忙于谈生意,让当时66岁的父亲帮忙到银行存10万元。“一时半会用不到钱,就打算把钱存成5年定期存款。”赵先生说,他父亲到银行后,被工作人员推荐了一种“更高收益”的“存款”。赵先生父亲把10万元全都存了进去。
回家后,赵先生认为父亲已经把钱存好,接过存折也没细问。过了近一年,赵先生生意上急需用钱,想把这笔没到期的钱取出来,也做好了损失利息的准备。但到银行取钱时,他才发现钱投进了一份分红型人寿保险,如果不到期不能取,强行退出不但没有收益还要损失三成本金,这么大的损失完全不能接受。
在已经接到的存款“变”保险投诉中,有一部分市民都表示“出于对银行信任”才听信工作人员推荐的“高收益”口头承诺,把存款买成了保险。
只盯“高收益” 合同没细看
市民苏女士在反映自己遭遇的存款“变”保险问题时说,自己主要是认准工作人员单方面口头许诺的“高收益”。
“我买的时候就是光看收益没看条款,导致签了字也没法反悔。”6日,泰城三里社区居民苏女士说,想到5年前自己买的一笔保险就后悔不已。苏女士说,2008年年底,她带着1万元到银行存款,当时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5.7%左右,一年利息570元。正准备存款时,一名大厅里的工作人员和她推荐了一款更高收益的方式。“那个工作人员说,这种方式存款一年利息最少也能和定期存款一样,而且不光有利息,存够五年以后还有红利。”苏女士说,她隐约也感觉到这是一种保险,但“既有利息保底,又有红利补贴”的口头承诺打动了她。
等到五年到期后,苏女士才发现这笔钱的收益没有达到当初工作人员口头承诺的水平,而且想要取出来,还得等五年。“这些条款在保险合同里都写了,我自己没有仔细看,就觉得收益高就行。”苏女士一直后悔。
泰城一家国有银行经理表示,也有一部分购买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的客户,知晓保险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夸大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忽悠”了客户。另外,有的市民过于看重保险分红,而没有考虑保险在人身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单纯认定保险分红低就是不合理的。建议市民在购买保险时,不论从何处购买,还要了解保险条款,不能简单与存款利息做比较。
“只盯“高收益”合同没细看 当心存款变保险”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anli/53629.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