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接到了河南省社旗县苗店乡夏先生打来的爆料电话,夏先生称,2008年,他到当地邮政局(现已改制为邮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一款保险产品,存期为5年,3年后可以支取,每年都有分红。该工作人员承诺,如果夏先生存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获得比银行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比存款合适很多。经不住邮储人员的劝说,夏先生不仅自己购买了5年期保险产品,还鼓动家里人也陆续办理了保险产品,其中爱人办理了6份,父亲办理了2份,姐姐办理了1份,岳父办理了1份,共计7万多元。
2013年12月,夏先生去邮局支取存款,取款后发现,其当年购买的这款保险产品,根本没有得到很高的分红和利息。夏先生感觉受到了欺骗,所以想把剩下没到期的保险都取出来。此时,让他感到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剩下未到期的保险产品,存期已经超过4年,还差不到1年就可取出,其本金获得的收益才300多元,也仅是1年定期存款的利息而已,比5年定期存款的利息要少很多。同时,由于夏先生在办理时没有仔细看合同,除了一部分产品是5年到期可以支取外,其余的都是8年甚至10年才能支取的产品,要提前取出的话不但没有收益,还要扣除不菲的本金。
夏先生感到受到了欺骗,就拨打了邮储客服11185进行投诉,客服人员答应帮助夏先生查询一下。几天后,邮储客服人员打电话告知夏先生,承认是邮储工作人员给夏先生办理这款产品时未能解释清楚,可以向他道歉,但由于是夏先生亲笔签名做成的业务,所以需要他亲自去保险公司办理退保一事,银行概不负责。
夏先生说,他曾去过保险公司办理退保,经过和对方一番争论,保险公司给3份5年到期的产品办理了退保,共获得了600多元的收益,比1年定期存款利息还要少很多。而其他的产品由于存期较长,保险公司拒绝退保。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保险产品特别是分红险产品,一般存期都在5年以上,如果中途取出很容易损失本金。即使是到期支取的保险产品,其收益也仅是略高于银行存款。客观的说,保险产品其实就是以保障性为主,附带一些收益的产品,并不适合短期投资。而邮储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不向储户说明其具体内容就大肆推销该产品,确实有些不妥。
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标压力越来越大。多家保险公司都和银行合作,即一家银行可以卖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据业内人士透露,银行虽不会要求柜员每个月要完成定量保险的指标,但是卖得多的柜员,却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险代理费。因此,一些柜员便使出浑身解数去拉客户,甚至不顾储户利益,欺骗利诱。
记者采访中发现,多数被骗的储户对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并不熟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是什么,甚至在合同上签完字,都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还以为是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据一位银行大堂经理介绍,银行柜台人员每年都有大量的任务,包括卖保险、卖基金、销售信用卡和网银等等,其销售能力相对比较差,接受培训的时间也有限,有的自己都讲不清楚其所销售的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保险产品本身就相对复杂,其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多,且合同上都是专业术语,在银行办理存款的中老年人看不懂,柜员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听,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导。
为了多拿佣金就对保险产品的细节含糊其辞,误导储户购买,甚至“忽悠”成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柜台人员卖保险过程中普遍的行为。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银行形象,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中国保监会多次下发文件,严禁银行柜台人员销售误导消费者,但仍然屡禁不止。
加强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市场秩序,不仅需要保监会出台措施规范,更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加强销售人员的系统教育,加大对保险知识和保险业务的宣传,帮助客户正确认识保险和银保产品,形成良好消费氛围,共同促进有序发展。
“储户错把保险当理财产品 “高收益”美梦落空”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anli/5412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